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方华教授主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姜全吉先生编的《逻辑》一书,在论及概念的全同关系时,有这么一段话:“全同关系的概念与同一概念不同。全同概念是两个概念,同一概念则是一个概念,是‘同物异名’,即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的现象。如‘土豆’和‘马铃薯’是同物异名,而不是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姜先生认为“土豆”和“马铃薯”不是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而是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其理由是“土豆”和“马铃薯”是同物异名。由此可见,姜先生是把同物异名的概念看成是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的,同物异名的概念间的关系不是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中存在“同一论”和“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能否成立的问题。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两个概念值得质疑。“同一”不是名称之间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的概念系统不存在两个相同的概念,晨星与暮星不同,专名与摹状词也不同。逻辑中“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3.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之间也有种种不同的关系。从概念的外延看,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关系。 相容关系:指相关概念的外延,并不互相排斥,总有重合的地方。如:从属,同一,交叉。 不相容关系,指相关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是甲就不是乙。如:并列、对立、矛盾。 根据以上定义,那么“左手”与“右手”这组概念,它们的外延互相排斥,是左手就不是右手,是右手就不是左手,应该属于不相容关系,具体属于不相容关系中的哪一类呢? 这倒是老师们一直争论的问题。如我们卫校四位语文老师,对“左手”与“右手”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并列关系,有的认为是对立关系,有的认为是矛盾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中也有三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4.
<正>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学好“形式逻辑”,从而保证传授知识、概念的准确性.我对“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感触尤深.浅谈心得如下,以就教于各位老师.首先,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同一”与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是有联系的(当然又有区别).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它的质的规定性.事物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它是什么事物就是什么事物.而思维的同一律,就是客观事物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在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自身的同一,它是思维的规律.思维同一律仅适用于思维领域,思维规律讲的“同一”,并不是哲学世界观,并不认为客观事物是绝对不变,永远不变的.因此,第二点即是思维同一律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思维同一律的“同一”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而言.同一时间,是指思想对象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思想的自身是同一的.超出了同一时间,思想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反映了对象的思想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与思维规律要求的“同一”并不相违背.同一关系,主要是指对象的同一方面.不注重这一点,就容易在教学或自修中造成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常见的概念。早在《周易·系辞》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最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就同义词和同一关系概念间的对应和非对应关系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二者互为交叉关系:有的既“同一”又“同义”,有的只“同一”不“同义”;有的则只“同义”不“同一”。文章对这种关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逻辑学中,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讲清、弄懂这种关系,对于判断、推理以及逻辑的基本规律等内容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混同于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概念,对同一语词所表达的不同概念也难以理解。 概念间的关系,指的是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是指几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但内涵却不同。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上看,表达同一关系的几个概念的语词(短语)之间是同位关系。 具有同一关系的几个概念,实际上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个对象。这是由思维对象本身决定的。由于一个思维对象有许多属性、因而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地交替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而避免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形式逻辑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一节,提出疑问,认为在概念间关系的划分上,编者忽视了并列概念的重要性,以不恰当的相容与否为划分标准,在划分中并有层次紊乱,越级划分的现象,例如:将并列关系的种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与并列关系划在同一层次,建议以概念外延相容形式作标准,将可比较的概念首先划分为同一层次,建议以概念外延相容形式作标准,将可比较的概念首先划分为同一,交叉,属种,并列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家国认同 儒家伦理大致可归结为“三纲”“五伦”。家庭为儒家伦理的中心。在“三纲”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家庭关系占了两纲;在“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家庭关系占了三伦。而且,实际上“三纲”“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不过是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与兄弟关系的扩大而已。所以,在中国有“家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正清楚地道出了在中国“国”的存在,是寄托于“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彰明事实。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中的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数学时进行判断的依据和推理的基础。小学数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都有两种形式,其一,“概念形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12.
<正> 重合关系(又叫同一关系)是概念间的一种重要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合关系的概念叫重合概念(或叫同一概念).重合概念对于语言的表达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重合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以利于我们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它,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华字典》“是”字义项之说:“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放的是地方”。《现代汉语词典》“是”字义项之说:“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这种从词汇意义上把“是”解释为“表示适合”、“含有‘适合’的意思”于一些例句可通,如以上“是”字前有动词的例句;于一些例句则不通。如“这项技术革新的成功,都是刘师傅,我不过打打下手儿”、“万元人民币可是个数目”等等。显然,字典中那种对“是”字的解释不能概括这种“是”字的用法。现代汉语(包括近代白话)里有一种省略句子成分的“是”字句,我们姑且称之为“是”字省略句。这种“是”字省略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按照形式逻辑的方法去分析,但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它们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产生歧  相似文献   

14.
一“普遍话”是语言学中的概念,“人才”是社会学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概念,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两个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却被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 ,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 ,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 ,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所有形式逻辑(普通逻辑)教科书都指出,下定义有一条重要规则:定义必须相应相称;所有形式逻辑教科书都认为,违反这条规则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我们认为,定出这条规则是正确的,而对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的分析则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补充指出,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还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交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全异”。 所谓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就是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被定义项是一个概念,定义项也是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必须是全同关系。被定  相似文献   

17.
一、“明代蒙古”“明代蒙古”是中外史学界常用的概念,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同义,且经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由于“明代蒙古”一语简洁明了,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我们认为,北元——蒙古与明朝是并峙的两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南北朝。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北元——蒙古从总体上讲并没有隶属于明朝,那么“明代蒙古”之说能够站得住么? 我们的回答是:二者并不矛盾,“明代蒙古”这一术语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04年23期所刊《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一文中说:“新加坡是最早通过实行拥挤收费来治理交通拥堵的城市。”这个判断犯了主谓不相称的错误。应将主项和谓项改成具有同一关系或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说成“新加坡的城市是最早通过实行拥挤收费来治理交通拥堵的城市”或“新加坡是最早通过实行拥挤收费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正> 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往已作了许多研究,集中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以教为出发点,提出“教为主导”之说;二是以学为出发点,提出“学为主体”之说;三是以教学过程为统一出发点,提出“主导主体”之说。尽管“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各有其言之成理的可取之处,但由于角度偏一,且在论述中有相互贬斥相互否定之弊,被认为是片面的偏颇之说。于是“主导主体”之说,似有成为最终结论之势。但只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情的维系与表达、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交往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中国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表达我们对他人的感谢,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在意与牵挂,所以又有“礼尚往来”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