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有两个方面即利己与利他。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应该是统一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人的求利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依德治国,约束人的损他行为,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上有机统一了义利关系,着眼于全体人民利益,强调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中观上要求企业通过“利他”达到“利己”,要求企业以种种道德行为树立形象,在市场的“形象竞争”中获得主动;微观则为个人全面发展、集体主义思想的自觉形成、道德的阶段性提升提供了可能;因此,是一种道德经济。这一认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明道德一体化地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商品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中,因此,从理论上弄清利己与利他复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对于和谐社会生活,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一、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历史发展在极其低下匮乏的原始经济基础上利己与利他是自发统一的。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这时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生产不管是采集还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摈弃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错误的物质利益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唯物辩证地认识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法律制度化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利他”与“利己”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甚至主张“利他”与“利己”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全球环境来看,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人际环境中的互助与合作,努力达成“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的和谐才最可以符合人的利益而且是最容易达成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即利己性和利他性。当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经济人,具有利己性;当人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道德人,具有利他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活动领域不同,是各自分离的。认为经济人的利己心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能干预,尤其不能用遭德人的利他性来干预经济人,如果干预过多,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是指“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前瞻性高教理论问题或有较强理论‘贡献度’的重大高教实践改进问题”,根据“问题”本身是出于社会的需要还是发乎研究者的个人意向,我们可把问题分成“利他”与“利己”两个维度,“利己利他型” 、“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利他型” 四种状况。高教前沿问题可分成学术性探究的高等教育学前沿问题与政策性分析的高等教育活动前沿问题两大类。高教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基础研究问题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立足基础,抓住前沿,适度投注热点。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人性假设、市场目标、运行机制、市场效能的四位一体。具体体现为"利己和利他"、共同富裕、"强市场,强政府"、"促劣变优"。四者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赋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比较优势,但其一开始就抱定的公有制原则、共同富裕目标以及政治权力的自觉运用,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我国大众层面上道德教育的切人点(即从何着手),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道德教育范型提供一种依据。本文认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应当直面人们居于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基础上对自我利益关注这一基本事实,以个体的现实利益为切入点,通过引导人们对“为我”及其利益的恰当理解与体悟,引导其由“自我”向“超越自我”、由“利己”向“利他”、由合乎律令向本乎律令过渡。  相似文献   

12.
将女子能否在教育中逐步觉醒并建构自我以成为自我的主体作为衡量女子教育成败的标尺,本文从手段、目的和结果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利与害的动机分析考察了近170年来的女子教育史.文章认为教会女学是“利他以害他”的产物,清末女学是“利他以利己的产物”,民国女学是“利他以利己”与“纯粹利他”相结合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的女子教育是“纯粹利他”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女子教育则有可能陷入“纯粹害他”的泥沼.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为克服个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达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均衡而产生的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自然经济条件下贬斥私利、私欲的伦理道德观相对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观则肯定利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但是,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自利和利他应当是兼容的,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即自利必须以互利为前提,利己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坚决遏制极端利已主义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同为经济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天赋人性的基础.在“利己”与“利他”两者博弈的过程中提出同情产生的两种方式,并以“公正的旁观者”作为“利己”与“利他”两者之间的调解.他的人性论观点启示我们在看待教师专业伦理时要从教师个体的利益出发进而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且教师深层次的伦理关照来源于对教育对象情绪和情境的观察.相应地,教师要以“公正旁观”的视角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推出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以来,“道德储存”现象就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道德储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突破;它运用了“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是“利他”与“利己”关系的辨证统一;它体现了“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及其伦理原则—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都以利己心和利他心为基本标准,到了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却是以在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间实现某种平衡的"公正心"为基础的.亚当·斯密的学说就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出发,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就是"公正"、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石就是"公正心"--他称之为"合宜感";亚当·斯密揭明了"公正心"的内涵和要求--学会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并约束利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