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适应在21世纪把英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平等的全纳社会的需要,英国教育发展策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给予学前教育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前所未有的关注。其集中体现是实施了雄心勃勃的“良好开端”工程,本文对此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典童话故事和现代儿童绘本同是儿童读物,但是,二者在主人翁、事件、结果以及传递内容的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样本的比较分析表明,在从童话故事到儿童绘本的变化过程中,人与社会在"博弈",人的地位不断的凸显,社会控制逐渐退隐.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有存在,其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现实境况,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各类问题突出,因“问题”而带来的影响不仅关乎“留守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且关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容忽略的关注视角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杜威是20世纪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其儿童中心观的内涵是"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该观点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与经验论,并且是这三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有机结合.本文分析了杜威儿童中心观与上述三个理论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它的内涵归纳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最后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大批农民工返乡,也使“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采取新的应对办法,如为留守儿童父母在本乡创造就业条件,举办连心家长会,加强家法,构筑监护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城市社会中原有的单位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单位的改革迫使国有企业职工背井离乡,开始了打工的生活,而他们的子女被迫留守家中,成为了城市里的"留守儿童"。转型社会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现任监护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都有着强烈地冲击,这使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发生了加剧.本文以转型社会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转型社会对城市"留守儿童"代际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儿童文学往往描述少年儿童经历各种考验、忍受各种苦难,完成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之后,被整个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身体叙事在"十七年"儿童文学具体表现为:身体受难、性别特征淡化和儿童的"成人化",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使得儿童的身体特征遭到忽视。  相似文献   

10.
建构的"儿童"——试论教育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近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常识“。分析其理论前提与逻辑假设,可知这是一种本质论的观点。对儿童观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儿童“及其年龄特征都不是纯生物学意义的,而是被象征性地置于生物学隐喻中的一种社会文化建构,教育在实然和应然两方面皆非仅仅是在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它同时也在建构儿童的年龄特征,并借助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其本质化。  相似文献   

11.
刘薇 《教学与管理》2005,(12):39-41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养育、培养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作为客观教育形势的隔代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重视祖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导隔代教育中不良因素的转换是我们对家庭教育应取的态度,也是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透视儿童的"同伴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同伴危机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美国儿童生活在快节奏、多变化的世界中。现代化社会固然给儿童以物质丰富而多彩的童年,但儿童在现代社会中也被迫加速成熟,被迫适应变化的家庭结构,被迫在很小的年龄取得成就;他们在没有完全认识儿童时代的问题之前,被迫去面对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成人世界的信息。这都是现代社会对儿童的压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全国幼儿教育学会主席大卫·爱尔金博士把今日的美国儿童称为“被催促的儿童(Hurried Child)”。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直接指向的是儿童作为成长者、行动者的完整生活,它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这种强调,并非为了摒弃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而是藉由儿童的社会生活而正视由成人所主导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价值敏感性,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动能力,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时下风行的"生本教育"是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方法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而这一特点正与<品德与社会>课所坚持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相吻合.我从前年起尝试改"师本观"为"生本观",运用"生本教育方法论"改进<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三年来我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犯罪率的逐年增长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城市化发展和户籍、教育等制度原因是根本原因,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是客观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国家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提供依据和保障,政府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制止机制,社会各阶层参与形成预防和制止犯罪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制止"留守儿童"犯罪。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之爱的相关内容为切入口,从儿童之爱的内涵和对象两个维度分析教科书中隐含的关于儿童之爱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意蕴,进而探讨语文教科书中儿童之爱的渗透路径、取向及其存在的不足等相关问题,从而明确社会主流所认可的儿童之爱的形态,以为儿童之爱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培育和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儿童的“同伴危机”,这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为此,教育应特别关注儿童的“同伴危机”,及时帮助孩子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