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苏区党和政府的民生建设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留下了很多历史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社会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理念与践行不断发展的源泉;矛盾的不断演进是民生内容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突出重点,逐一击破是民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人民群众是民生问题解决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成熟的社会心理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民生问题与后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七年的“两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讨论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中央政府推出12项重大举措,加大了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成为党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在关注、改善、发展和保障民生问题的主旋律中得到更好落实。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导明了思维方向,毛泽东"求真务实"的民生哲学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毛泽东"公平正义"的民生智慧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生存型”民生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生存型民生的最高目标,“三个有利于”是衡量解决民生问题是否取得成效的有力标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生存型民生的着眼点,增加物质财富、“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是解决生存型民生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和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周东红 《考试周刊》2013,(23):22-23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长篇幅阐述民生问题,解答了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民生等问题。文章提出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民生问题及民生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结合民生的现状和《经济与生活》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财富积累最多、民生事业空前发展的十年.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是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重要主题之一.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对于解决新时期凸显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动因;从以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为奋斗目标,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0.
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生,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当代中国的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当下的民生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复杂、更深刻。  相似文献   

11.
民生既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分析民生问题,研究民生问题的唯物史观基础,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具有重要的作用。民生问题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生产方式与民生问题、历史观与民生问题、群众史观与民生问题都有着密切联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解决现代中国民生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媒介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对媒介的利用程度也跟着加深熏尤其是民生新闻异军突起,风行全国。它以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独特魅力,在新闻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受到老百姓的青睐。本文将从民生新闻的含义入手,从传播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述民生新闻的平民特色,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西部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喧哗和热议,迫切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舆论环境。西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重点区域,其教育问题关乎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探究科学有效的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方法,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对维护我国民族安定、促进和谐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末民初的救贫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贫民的生计问题直接诱发了新的救贫思想的产生,而贫民产生的多重因素,也就决定了救贫方式多样化。救贫思想不仅在近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是在现阶段,都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经过30多年变迁,我国社会已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加速期产生的弱势群体问题、民生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社会风险激增和“结构原子化”五大现实,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不可回避的关照点.在加强弱者保护、发展民生事业、调节利益矛盾、预防和化解风险,以及社会再组织化过程中,作为现代助人事业的社会工作理应有所作为,说明社会管理创新所指向的这些现实议题为社会工作的协同参与提供了良好空间.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着时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现代化的追求。民生就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与民本相联系的民生思想有一种社会主义的潜能;近代以来,民生问题与大同思想的现代转化相联系,使中国现代化追求与西方社会主义取得了共鸣。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追求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了对民生问题解决的不同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基础是发达的生产力,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要保障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量征用将不可避免。但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旦被征用后,农民就面临着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问题,因此,征用土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且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如何解决农民民生问题。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达到社会的利益均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南通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相对发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针对建国后农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理应以公平的原则对农民群体进行补偿,使南通农民民生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民生是基于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概念。生态民生理念内涵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看作是环境保护,还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化中国化、具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了生态民生的创新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