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新 《新闻界》2006,(2):53-54
近20年间,中国新闻界有过多次界定新闻的高潮。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这一年,黄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一文,之后《现代传播》杂志第2期发表了王渝新的《对“新闻”界定的探析》一文。他们对新闻定义的研究,作为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两个成果,被写进了《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报告中对他们的定义作了这样的描沭。  相似文献   

2.
从创新点、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写作特点、内容体系、应用范围等方面对邱均平教授等的《网络数据分析》一书进行介绍和评价,认为该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并创造性地将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最新理论与定量的方法引入网络数据分析和网络传播研究,是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方面的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7,(3):64-64
由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络(CCTV.com)前任负责人(时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网络宣传部主任)刘连喜.历时三载潜心成的《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近日出版。全书共分六章,涉及网络传播环境、网络传播理念、网络特色、网络社会效益、网络传播化、网络营销和管理等方面,并附录了CCTV.com1996~2006大事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是一个起点很高的杂志,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生办单位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定位于“网络传播”这一新兴领域的专业杂志。我个人以为,《网络传播》这一品牌具有一种与生惧来的价值。但需要更好地培育、发掘与拓展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风靡社会各领域,与主流媒体共同进行新闻资源的发掘,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然而,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传媒权义的模糊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呈上升趋势,这些不争的事实引发众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网络信息的传播法理》正是为将网络传播纳入法治时代的正确轨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蕾 《新闻记者》2001,(3):58-59
20———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综述00年12月11~14日 ,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汇报》、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网络报》等单位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设定为“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宗旨是 :探讨在第四媒体因特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 ,网络传播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期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业发展 ,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有效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孙宝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孙旭培研究…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1日,是陆定一同志的著名新闻学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文献《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①(以下简称《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60年来,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受众变了,新闻传播的理念也有很大变化,然而,《基本观点》所阐明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对于我们的指导作用没有变,它将永远指引我们在新闻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冰  孙琦 《当代传播》2006,(1):90-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沦证新闻学基本理论的科学性方面,杨保军先生的专著《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堪称是一项新成果、新收获。该书在体系与内容等方面都透出诸多新意,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专著。  相似文献   

9.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网络传播》杂志办得也很有声色,可以由此探讨出很多网络内外的各种问题。我说些题外话,来谈谈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11.
维系网络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协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合理使用是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维系网络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依赖完善的合理使用制度。信息网络传播权制度不应偏离自己的立法目标。2005年国家公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规范了数字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条例》关于合理使用规定的方向是正确的,对协调网络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广泛交流与社会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品牌的传播法则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2004年12期)三、网络品牌的传播策略1、网络品牌传播的命名策略阿尔·里斯和劳拉·里斯在《打造网络品牌的11条法则》一书中说到:“对互联网品牌的死亡之吻是一个通用名称。”在前网络时代,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其他可视部分整合而成。但网络品牌的识别无需图片、颜色、标识和形象,只有 URL 地址(网络品牌的命名也存在中文搜索的问题,但本文仅以网络品牌的万维网地址为研究对象,不考虑实名搜索中的中文网站名称)。而 URL 地址的通用性泛滥是目前网络品牌命名的一大误区。在汽车网络品牌方面,就有 AutoConnect.  相似文献   

13.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是起步较晚的,但是,自兴起以来,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之快。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近十年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方位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可谓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5.
3月27日,据国家版权局版权司透露,已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修正案(草案)》将明确规定:网络未经许可传播作品,对传播技术措施进行破坏,篡改权利管理信息等行为是违法的。这意味着我国在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上迈出了一大步。 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认定 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效率,但也给各种各样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自1999年起,我国出现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6.
闻娱 《传媒观察》2005,(7):59-60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大分支中,处于应用新闻学的中心地位,历来是中西方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课程。现有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诸多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闻教育的需要。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行的新闻传播业仍迫切需要能与时俱进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采写教材。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文化及其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小华 《图书馆》2002,(6):65-66,59
本文论述了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统一,阐述了我国在发展网络文化及网络文化传播方面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金建楠 《今传媒》2016,(2):114-1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介生态的变化正在悄然进行.一大批网络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晓说》《凯子曰》等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大众关注的新焦点,其中《罗辑思维》节目凭借其独有的特点脱颖而出.本文以"五 W"模式为基础,分别探讨《罗辑思维》节目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方面的特色,希望为今后网络自媒体节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戴梅分 《青年记者》2006,(10):85-86
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聊天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QQ、E-mail、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作为远距离交流与传播的网络传播来说,这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控制的传播工具是最理想不过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杨皓 《记者摇篮》2007,(8):103-104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技术传播的、多符号的新闻"或者"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技术传播的、多符号的、报道正在变动和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传播。"(《中国电视新闻学》方亢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这一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