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化现象的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坡“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化内涵,从而认定东坡嘱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李霞 《今日教育》2012,(2):38-39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郑板桥、刘邦等)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固然是“内涵相对稳定与窄小的”专业化概念 ,但更应是关涉着人类“生活样式”之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之编织的生活化概念。立足人类“生活样式”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编织的文化解读 ,将给我们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即文化的教育思考。这一思考 ,不单关涉到教育理念的设定、教育构成要素的文化解释 ,还将推进我们教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4.
田磊  吴传会 《初中生辅导》2011,(27):2+49-F0002,F0003
秦淮河是南京文化的摇篮,这晕被臀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兼柯十代繁华之地,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私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6.
肩一身新绿,密密匝匝的爬山虎引颈向前;摇一树音符,亭亭玉立的小白杨顾盼神飞……恰似“满园翠色关不住,一叶歌声出墙来”。“林趣”天成的成都市双林小学,从一个“林”字入手,建造一片“绿色之林”,把学校自然环境打扮得郁郁葱葱、青春四溢;培育一片“生命之林”,让每个生命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2,(4):59-60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著名的甲秀楼风景区旁。古人在四百多年前修建的“甲秀楼”,寓意贵州“科甲挺秀”“人文秀天下”。学校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甲”作为学校的文化之“根”,着力打造追求卓越的“甲”文化——“师之甲、学之甲、校之甲”,并以“甲”文化培养臻于卓越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8.
初盛唐朝气蓬勃的诗篇展现了一种年轻的化形态,构成了“盛唐之音”的主旋律,表现为帝王将相的“豪气”、初唐青年士子的“意气”、盛唐山水诗人的“逸情”、盛唐边塞诗人的“侠气”、诗仙李白的“傲气”、诗圣杜甫的“大气”。  相似文献   

9.
孟子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之“和”至少包含“和”、“恭”、“达”三层内涵,其中“和”是柳下惠的核心文化品性,是平和的自我认知,是明达礼法的仁智之道,是不矜、不伐、不苛察的为官之德,是和睦邻邦的大智慧;“恭”是柳下惠的律己交往之道,凡事以“恭敬”之心处之,以德律己,以礼待人,以“信”外交,不卑不亢,敢于担当;“达”是柳下惠的知人明世之道,在于有自知之明,在于洞明世事,不妄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里,“柳下惠”是宽和、厚道、诚信、睿智、豁达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性符号.  相似文献   

10.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11.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和为贵”思想是赵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着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精神。表现在爱国之情、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君主治国之策等方面。赵文化中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忠勇为国,突显了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优秀品格,深刻展示了“和为贵”的思想;赵国境内各民族和谐共处,通过和亲和“胡服骑射”改革等表现了“和为贵”的思想;治国之道上采用“和为贵”的原则和方法,“以德治国”和“施以仁政”。  相似文献   

13.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废都意识"是一种文化黄昏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都》之所以是贾平凹的一部“安神之作”、“止心慌之作”、或者“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是因为其中浸淫着浓烈的文化黄昏意识。作为描述废都人废都文化心态的总结性文字,“自卑性自尊”、“无奈性放达”和“尴尬性焦虑”三句话,真实、准确地描绘和揭示出了废都文化人普遍遭遇到的文化境遇。正是文化黄昏意识孕育着“废都文化”,预言了“废都文化”的末日,预言着一种新的、更加辉煌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文化偏至论》非常卓越地提出了一条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的文化选择原则,它在西方文化发展时,运用了颇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审时度势的方法等。鲁迅对19世纪工业文明通弊的批评,确实做到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他那“非物质,重个人”的文化主张,带有浪漫性和主观片面性。他对清末一部分断派人物因西方文化渗入而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深为不满,早期文化思想带些“复西”倾向。所谓“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复苏的关注,而不是盲目复古,死抱国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大维度之中。基于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基于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魂”;基于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之“根”;基于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英语文化休克”与“汉语文化失语”两种现象 ,应注重文化教学与加强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旅游并不仅仅是游客时空的“位移”,而是一种“文化化”的过程,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是旅游潜在动因。追寻生命本体的“诗意”存在、探询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神秘、体验艺术文化雄奇魅力、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等是游客潜在的文化价值取向。素有“南都”、“帝乡”之称的南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区,为游客实现“文化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定“享受传统文化,培育儒雅学子”为核心理念,坚持走“文化校园”之路。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儒雅学校”为特色,建设儒雅的校园环境,开设儒雅的特色课程,培养师生儒雅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小集小学独具魅力的“诚毅”精神,以及“修身治教、诲人不倦”之教风,“格物致知、学而不厌”之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