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新闻大学》2007,(3):68-73
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机器行为在传播学中特指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都受到了机器行为的挑战,以至于无法充分解释人机混合传播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根据周晓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划分方法,在“微观—宏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基础上新增“人—机器”维度,拓展出“宏观—自然主义—机器”“宏观—人文主义—机器”“微观—自然主义—机器”“微观—人文主义—机器”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机器行为范式;同时结合机器行为学提出的机器行为“产生机制、发展、功能、进化”四种问题类型,推导出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的背景生态环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媒体也存在一个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以往的传播学理论说到底还是对传播现象的一个静态分析,至于对传播的动态研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是一块尚待开掘的研究领域。正如邵培仁教授所指出“当代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微观的传播过程及其各传播要素之间的工作关系,而不太注重大众传播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更没有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①“媒介生态学”这个概念的提出,给了我…  相似文献   

4.
教育传播学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3,20(1):46-49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教育传播的概念等同于“电化教育”。而本文的作者认为 ,电化教育仅仅只是教育传播中的一个手段 ,研究教育传播学 ,应该开阔思路 ,从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对教育传播概念的新的界定 ,揭示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教育传播学所应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应包括信息和反馈两个宏观层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引中出来的可能性空间、控制和控制能力、输入和输出、控制系统和控制论系统等中微观层面的七个基本概念.信息概念拓宽了传播学的研究疆域;反馈概念为实现传播的控制提供了途径;而七个基本概念则对传播学的微中观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范松楠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学期间就环境传播议题专访了该校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教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出发,不仅指出这一框架会为环境传播这一国内新兴传播学分支领域注入新鲜持久的活力,还将中国的环境传播实践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察,提出"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世界"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11):102-108
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在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论证了美国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共生共融关系;其二,大致给出了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的初步构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人本理念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源头,而李普曼与拉斯韦尔带有强烈社会心理学色彩的战时舆论宣传研究促使传播研究中流折转,最终多重因素汇聚下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范式主导下完成了学科建制化过程。本书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为此作者大体给出了本土传播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建构原则,即理论适应性原则、理论效用性原则和理论批判性原则,而启蒙现代性构成了全书讨论问题的根本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2004,(11):33-33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新闻传播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近日出版。正如该书《自序》所说,作者近年来始终在教学与研究、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漫游,这也使作者的研究视野相应宽阔。这本《新闻传播学论稿》涉及领域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理论,包括对  相似文献   

11.
摇滚乐历来都是社会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亚文化形态。在传播学视角下,摇滚乐的迅速传播不仅印证了传播学的某些理论范式,也拓展了传播学的理论外延。本文探讨了摇滚乐的传播模式和其与传播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摇滚乐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体是否能促进民主、怎样的媒体才能促进民主,这样的问题作为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重点。经典自由主义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是西方政治传播学在该问题上的两大最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对其进行批判式评析,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志传播学是从人类学等学科中演化出来的传播学的一个新分支 ,它被导入传播研究中后 ,对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本文在详述该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该学派关于文化与传播的相关理论 ,揭示了该学派把文化视为共享的意义体系为传播研究所提供的新视野 ,同时也展示了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此外 ,本文还对民族志传播学与文化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缨 《新闻知识》2008,(1):60-62
法律传播究竟是什么?我国学者对此曾有过相关论述:1.法律传播(Legal Communication)。与法律体制相关的传播角色与作用研究。该定义源于我国学者考察美国传播学教育后写的一篇论文,文中列举了当今美国传播学教育的主要领域,"法律传播"是第22项。2.法律传播学是研究法律传播活动的行为科学。在同一页上,作者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法律传播  相似文献   

15.
传媒书架     
《新闻通讯》2011,(4):64-64
书名:《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作者:(美)汉诺·哈特(HannoHardt)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传播学的根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使媒介和传播学言之成理?传播学经历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其间有吸纳,有整合,这个过程是美国实用主义、德国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理论融合的过程。该书描绘了在具体目标的追求中,思想的力量和专业的力量如何塑造研究兴趣并缔结联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部分图书介绍《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全书力图对传播活动,特别是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内外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传播学理论的框架,是一部有...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是一门外延广、内涵深、研究课题丰富且理论性强的学科。随着传播技术和大众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热门话题,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传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喜爱。为适应社会需求,拓展教师在传播学教学中的空间,培养能从宏观层面掌握传播学理论并运用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文章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接受来自宏观和微观两极的信息传播。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上有中央级媒体发布的宏观的政策和国内外新闻,下有各地市级媒体播报的关于贴近本地的贴近百姓的新闻,而省级卫视则处于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定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编辑之友》2016,(6):5-9
认知传播学,作为以系统论为支撑,以“认识”与“传播”两大学科为研究基础本体,并将两大学科进行融合,形成的分析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人脑、心智、接受等工作机制规律的系统理论与学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建构.文章在阐明认知传播学内在宏观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传播学必须成为具有中国学理内涵、融合西方理论、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兴学科.而作为一门高程度融合、又极具前沿特征的全新学科,认知传播学必须尽快谋求建构一种总体性制度,完善学科建构,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 )(三 )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研究过程中 ,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传播学的人很少。对于应用传播学来说 ,多数研究者忙于对应用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的研究 ,很少关注对应用传播学体系的研究。这就是说 ,定性分析方法在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和应用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都还没有被重视 ,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更没有人从定性的角度去关注它。出现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 :一是传播学产生于美国 ,是用一种定量研究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二是社会现实对于传播学的定性研究还没有紧迫感。但是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