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以文艺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中,现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外观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过程,激进时代的性别压抑体现为大规模的男女混装实践,男女性别差异消失在阶级对立之中。当今的商业化潮流使男女性别于差异凸显,妇女形象成为男性欲望化了的对象,带有明显的性歧视色彩。在妇女形象外观嬗变的背后,居于主流地位的男权话语起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唐代而言,宋代对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的接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接受胡人衣冠态势上,由“推行”走向了“禁止”,引起了民族心理的重大变化;在妇女服饰态度上,由“开放”到“简约”,出现了妇女服饰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基本奠定了两朝服饰文化的格局,折射出社会民族心理和男女地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米,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男女性别差异在文化层面的处境被突显出来,女性作家得到极大的关注。女性作家将重修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有力的手段,在文学作品中,重塑妇女形象,向男权文化的道德规范提出挑战。《晚安,黛丝狄蒙娜》以荒诞艺术形式阐述了女权主义思想,表达了现代女性寻找“自我”的渴望,是反男权中心文学经典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尽管《镜花缘》构建了一个看似“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也表达了保护女性、反对缠足等有一定进步性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度.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的那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其实传达的也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男权”的镜像表达,是男权意识下的古代男性文人对“男权”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6.
古代婚礼服饰和中国历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婚礼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欢乐喜庆的符号,是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的象征。我国婚礼服饰自古以来一脉相传,尽管几经演变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式,但它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却源远流长。婚礼服饰之所以能在民族传统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资需要,婚礼服饰已被深深地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婚礼服饰的演变过程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历朝历代的婚礼服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二拍”婚恋作品固然表现出一定进步的情爱理想,但追踪时代背景,联系作品的叙述倾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述,其隐舍于字里行间的男权文化视角是清晰可见的。以此观之,主观强调“二拍”婚恋作品提倡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是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9.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男权文化已成定式,男性作家在这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并通过他们的想象和理解塑造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文章试图从男女两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诠释角度着手,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去客观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11.
我们需要站在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女性问题。男女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持久的矛盾。男女两性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也是文明的基本动力之一。过去把封建社会的政治压迫简单地归结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是错误的,把妇女的身心解放简单地等同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不全面的,片面地把妇女获得解放的水平等同于就业水平的认识和政策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端正对女性的看法,尊重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从认识上、道德上、制度上、法律上、社会保障上为建立真正保护女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女性学把男女关系理解为相互对立和竞争的关系,试图通过竞争达到跟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如在诸多稀少资源的分配中获得平等的机遇和利益。这样,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得到了提高,但女性的生活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说明女性学在现代并未构建出男女关系的理想模式,而是陷入到了一种困境之中。而庄子的平等思想为女性学的发展提供了出路。根据庄子的思想体系,男女本来就是平等和有机统一的,男女之间可以通过交互作用和协调达到理想状态。从统一体世界观的角度看,人与宇宙万物是有机统一的,而且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脱离对立面而存在,因而在男女的相互关系中,男性的存在是女性存在的根据,而女性的存在也是男性存在的根据。万物的生生不息根源于阴阳的相互交融,而人类的繁荣则根源于男女的感应和相爱。庄子的平等理论为新的男女平等观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更人性化的女性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一本有争议的小说,其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以该小说的文本为基础,深入剖析其文本主题和内涵,并着重从小说中人物的男女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莱辛作品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系列“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她们改装的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突破女人闺阁的狭小圈子,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但最终又回归家庭。“女扮男装”后,有人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行事,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人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而已。女人女扮男装,背离了其真实身份,这一行为背后掩藏着中西方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小说通过拉姆奇夫妇集中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双重对立并解构这种对立,以期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女双性同体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渊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康有为高举卢梭“天赋人权”大旗,批判汉儒的“夫为妻纲”,主张解放中国的千千万万女子。康有为遵循卢梭“不平等起源说”的思路,主张取消私有制,女子皆可为公工、公农、公商、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奠定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康有为依据卢梭主权在民论,争取女子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允许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完全平等权利,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简·爱展示出的坚强、独立、自尊自爱,她对平等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不懈追求,符合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人平等,特别是分工不同的一体化男女关系的教导,以及其对宽容节俭品格的提倡。夏洛蒂·勃朗特正是因为有着稳固的基督教信仰,才创造出了简·爱这一伟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男女平等的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从中国近代历史开始一直发展到改革开放,其中中国各时代的先进分子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从内容到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探索,他们立足中国社会,又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中对这一思想的建构的先进元素,使男女平等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指导中国社会解决妇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今天人们认识和解决男女不平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女权社会主义者对男女不平等原因的论述,分析当代中国妇女问题。本文认为造成中国当代妇女问题主要表现层面是男女不平等问题的原因,不是阶级、政治的,而是经济的原因、是男权统治传统积淀到今天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