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石兰东  袁畅 《考试周刊》2009,(17):176-177
按会计岗位建立会计课程体系,按行动导向开展会计岗位技能教学,按会计专业要求组织系列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课程开发,就要准确定位高职会计职业能力,认真分析高职会计职业具体岗位,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达到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会计专业建设要求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模拟企业、会计岗位实训、ERP应用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岗位顶岗实习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融入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基地,应努力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重视会计信息化教学,构建"认知课程+软件操作与理论课程+能力拓展课程"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职会计人员传统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新需要,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应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与时俱进,在现有教学条件与教育技术上大胆创新。结合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文章在对高职授课教师、高职会计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分类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职与高职在会计教育方面有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层次差异,在现代职教体系下,做好中职与高职的合理、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会计调研入手,结合现代企业岗位设置及其要求,构建了以会计岗位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从而顺利衔接并融合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学生技能、技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本文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外在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中的经验,进一步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是中职生走上顶岗实习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训课程体系应考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从职业的特点出发,按照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出符合中职教育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中等会计技能人才的会计专业实训模式。本文对会计专业实训从课程模块化着手,探讨对专业实训实行模块化的设计,以提高实训含金量,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目标是能够促进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形成,某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过多关注技能点,而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构建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此实现学生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实现学习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并探讨了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技能"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结合技能的概念、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和技能训练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探讨了设置和开发会计技能课程以及遵循会计技能操作训练规律两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声乐素养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也是培养非专业音乐人才素质的基本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训"、"演"、"赛"等路径,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提高非声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和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哲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80-83
文章通过对我国102所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发现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脱离学生实际、"万金油"式的职业定位、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坚持"面向数字媒体行业"、"技术或艺术取向"等两个原则,在培养规格中应强调"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素质的培养,并设计与确定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技术能力、动手能力,有一定适应性与创造性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方面下苦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才更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走出将专业教育等同于"制器"教学、技能教学、实习教学、培训教学的四个误区,坚持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软硬技能、通专教育、项目理实、内外结合的四个并重,从而为现代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从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素质”培养,到专业性较强的以“人文通识教育”为主的“实用性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再到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具备与提高的教学模式,是专业《英语写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为专业《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不足是当前高职教育质量的薄弱环节,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三大内涵,探索和构建高职学生"重素养、强技能、讲规范"三维融合式职业化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发挥专业建设积极性、能动性,实施专业“自我诊断”,自觉推动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对教育部门组织的由外部专家实施的(校外)专业评估的重要补充。校内专业评估目的在于: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实践,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凸显专业评估“常态化”,构建“低重心、常态化、开放式”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专业评估,构建“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个“立体”的运行机制,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必须以“理念创新一一机制设计一一实践探索”为基本模式。在设计的理念层面应围绕“内涵建设”,立足“学生”与“专业”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的评估体系的设计上,应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凸显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评估体系的运行上,应凸显评估体系与实践的互动(并通过互动完善评估体系),实现“上行”与“下行”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的现状,我们探索了"以专业社团为依托,拓宽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途径"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切普惠性、公益性、福利性的终身教育文化制度,其本质就是对人个体和社会尊严文化价值的认同和确认。开放大学组织各办学单位共同签订能相互认可的"终身学习互认书",有助于打造"社区课程超市",实现"学习资历的统一文化认可";全面建设"体系学分银行",实现"学习质量的相互文化认定";发展完善"优势专业菜单",实现"学习水平的相互文化认证",逐步建构并完善其社区发展认证文化;促进其打造自身的"优势型在线课程云",形成一个多触角、兼容式、立体化的社区远程开放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培育出具有开放大学校本特色的社区发展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应基于导游的工作过程,按照"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导游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导游资格证的考证要求,按照导游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