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  相似文献   

3.
数千年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的烙印,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只是从属于男子。她们所拥有的零星意识也只是对男权意识的绝对服从与靠拢,这使得她们中对于权力向往的女性,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被迫沾染了男性气质。父权社会的男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因具体历史情境的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也时常成为更高男权的附庸,由此而具有了依附他人的女性气息。这一情况在当代,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场景中,仍能看到部分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和男性拥有女性气息的性别错置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中,男性形象大多丑陋卑琐,在精神上不能与女性并驾齐驱,但男性在女性的成长道路上又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女性成长过程的参与者、观照者,给予女性情感的迷醉和性的满足。同时,男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封建意识,成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最终被女性抛弃和超越。女性为了寻找前进的道路而在男性世界里艰难地突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郝思嘉三次婚姻突围失败的分析,该文认为郝思嘉尚未颠覆男性话语,没有取得女性中心地位,仍是一位尚未摆脱男性话语控制的女性.在<飘>中这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存在的女性是缺乏话语权的,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文化学意义上说,文化中心是以男性意识为主的。女性的创作盯住男性,并把男性作为对象来开展创作活动,实际上也就是带着女性的气质而面对了文化的整体。它既充分地含藉着女性的特点——被动的和依附的;也展示了女性从长期压抑中觉醒的特点——挑战的和自主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通过发动御用学者为女性的封建依附锻制精神锁链、剥夺女性的财产占有权和支配权、对女性贞操作片面的要求,鼓吹"从一而终"等方式强化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这种依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转。当然,女性角色的这种逆转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性自身。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突围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描摹了一系列旧时代女性的群像,主要分两类: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相似文献   

10.
阿来小说中少数女性聪明、能干,多数挣扎在权与性的漩涡之中。既赞美女性的独立自强、聪明才智,又迷恋女性对男性的崇拜依附意识,这是小说中男性的二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从芙蓉姐姐异化的形象中,男性畸形的女性审美观念暴露无遗;从李宇春的“中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继续突围,不断从正面打破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从二者逐渐回归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来看,男性话语权力和大众传媒的规训实在是太强大了,揭示了女性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的困境和隐含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是女性作家面对自身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向外界突围的一种方式,在这些小说中,创作者赞美女性,批判男性,体现了女性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杨沫在小说《青春之歌》中探讨女性解放的出路,然而主人公林道静的解放始终都依附革命,依附男性,缺少对自我真正的探求,也迷失了自我,没有实现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14.
《白雪公主后传》塑造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渴望解放的现代女性形象——白雪公主,但是白雪公主没能逃脱依附男人的命运,渴求女性解放的愿望落空。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将女性变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女性试图建构的主体性成为永恒的匮乏,女性的解放受阻;强大的男权势力宣扬男性主宰、女性服从,男性作为本源和主体而存在,女性被看成男性的补充物和客体的思维范式,而女性在这种范式中被培养、被规训,继而被阉割,最终失去自我,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虚妄。因而,《白雪公主后传》质疑和拷问了美国女权运动。  相似文献   

15.
"等待"是诗人们经常描绘的主题,在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的笔下,它负载着不同的价值观。郑愁予的《错误》沿袭了男权话语中一贯的"思妇"形象,将等待塑造为美丽的姿态。而女诗人舒婷却借"等待"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宣告女性自我书写不可取代的意义。但《神女峰》也暴露出女性对男性及传统观念的依附,为后来的女性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以父权制观念为核心的菲勒斯中心文化下,所谓的女性形象只是为纳入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编码而编造的,是男性依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男性叙述话语创造的欲望符号.突围菲勒斯中心文化束缚、抗拒男权视阈下的歪曲想象,表现女性自身的本真状态、真实处境和文化建构所需要的女性形象,只能由女性作家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天地间的物体,必定依附在某种物体上,才能得以存在,否则会陷入生存困境,亦即"依附而生"。教师"生存依附"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表现在对教育理论、教师专业标准的条件依附,对教育政策、制度的强制性依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依附,对学校、同事的常态化依附,对专家、权威的理性依附等方面,其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过度依附也会"依附而死"。教师要追求内在修养的提升,在检视与突围、依附与独立的双向穿越中,转变生存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独立生存意识和能力,提升了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5,(3):84-87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从"力比多"出发是解读铁凝笔下女性性心理最合适的注脚。长期以来,女人作为男性泄欲工具,丧失独立个体的生命价值,陷于男性欲望镜城的囹圄之中。铁凝通过不同原欲观的描绘,从多角度无情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性本能的蔑视与禁锢,肯定女性肉体在艰难中的苏醒,呼唤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探寻女性力比多的移置与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20.
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意识视阈出发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女性承继并践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设定,依附于男性,在男权的夹缝中求生;二是女性试图通过"出走"以摆脱男性控制,重获自由;三是女性凭借某些强于男性的能力赢得尊严争得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萧红通过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第一、第二种生存方式的否定,认为只有自强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