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华 《中国教师》2015,(2):93-94
<正>2015年1月8日晚8时整,黄济先生仙逝。2010年7月我们在英东楼为黄先生过90岁生日,欢快情形似乎还在眼前。总觉得,黄先生还没走,在英东楼里、在校园里,也许还会迎面遇到;也许走着走着,背后传来一声呼唤:"郭华同志,郭华同志。"黄先生比我年长45岁,94岁高龄。在黄先生病重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黄先生会先我而去;他那么健康,那么开朗,会一直是我们可敬可爱的黄先生;至少在我生  相似文献   

2.
我1962年出生在天津.8个月时,我被过继给了妈妈的姐姐——我的姨妈。养父、养母和比我大17岁的哥哥把我视为掌上明珠.众星捧月地“供着”,那时我以为地球是围着我转的。我10岁那年,养母和生母先后在一个月内去世,我才获知自己的身世。  相似文献   

3.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是由学士院所撰进的皇宫门帖用诗,主要用于立春、端午两节。帖子词最早的作品是什么?写于什么时间?作者为谁?创作者的所任官职为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了解帖子词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存王曾、夏竦与晏殊三人作品的考察,我们认为最早的帖子词是夏竦写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立春前的《春帖子》,具体时间在十二月初十五至十九之间,当时的任职是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晏殊紧随其后,其一组《端午词》写于天禧二年(1018)端午前,当时的身份为左正言、直史馆,升王府记室参军。由此可见早期帖子词并非为翰林学士所作。  相似文献   

4.
王艳芳 《师道》2011,(12):62-62
2003年。我刚开始接触教育论坛.那时我还是一只刚刚出巢的小鸟,懵懵懂懂不知道该怎样用稚嫩的翅膀去搏击长空。但是我深知自己极需要知识给予我力量.于是我成了教育论坛的常客,而广东教育杂志社的论坛是我经常“潜水”学习的地方.我如饥似渴地品读着同行们精彩的帖子。感谢同行们精彩的帖子,读着品着,无论是灿烂的瞬间.还是失败的教训.我都深有感触,引发共鸣。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与黄人颂先生从未谋面,只知她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高师的<学前教育学>,是有名的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2002年12月14日,依约定时间,我到了黄先生家里,对她进行了专门访问.黄先生已82岁高龄,满头白发,可她精神矍铄,思维灵活,谈话中,她流露出对专业的深厚感情,并表达了她精到的专业主张.自此,我脑海里便建立起关于黄人颂先生的丰富而实在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以前,我与黄人颂先生从未谋面,只知她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高师的<学前教育学>,是有名的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2002年12月14日,依约定时间,我到了黄先生家里,对她进行了专门访问.黄先生已82岁高龄,满头白发,可她精神矍铄,思维灵活,谈话中,她流露出对专业的深厚感情,并表达了她精到的专业主张.自此,我脑海里便建立起关于黄人颂先生的丰富而实在的印象. 出版日期:2003年7月1日 请看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我的育儿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晖 《教师博览》2003,(12):21-24
前不久,一位网名叫“山野村姑”的母亲在国内的一些网站上张贴出来的名为“亲子生活”的系列帖子,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个帖子中,作者用一个个发生在母子之间的小故事,阐述了自己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独特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把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以总分(高考分加复试分)第一的成绩送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本刊现特约请这位母亲——陈晖同志将自己的育儿经验写出,相信对许多的家长和老师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28日,《扬子晚报》发表了《宝宝的道歉信.见过这么萌的吗?》的文章,内容概要是:被妈妈打手心后。6岁女儿画图“示爱”:妈妈网上发帖表愧疚.引来年轻爸妈的家教反思。具体内容为: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早晨.女儿给我留的字条》.这是昨天西祠上一个帖子看似不起眼的标题。发帖人称因为一些琐事.打了6岁女儿的手心.不过让她惊讶的是.过了一会儿.女儿竟然递来一张纸条。可能是小女孩还不太会写字.记者看到发帖人上传的图片上.除了“妈妈”和“吗”三个字是汉字.其他都是用图画代替的。翻译过来就是:“妈妈.我爱你.你爱我吗?”女孩纯真的感情和稚嫩的字画.引来3万多浏览量,跟帖长达7页,网友被感动的同时.也在反思年轻父母们的教育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进行教育的专业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4S):23-24
人从出生那天起.其实已经开始背负了一个巨大的悲哀:人最终是要死的。然而最初的时候.对此我并没有什么觉悟。直到在我30岁后,先后有两个十分亲近的亲戚撒手尘寰,一个40岁.一个还不到35岁.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就我头顶.随时都可能扑下来,把我从这个世界中带走。这样的感受也让我思考:人从虚无中生出,然后又回归到虚无中去.那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正式提出是在1985年的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召开的全国首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上,此后.我国部分高校借鉴外国经验.先后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1991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先后有几百家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在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黄济先生一直以"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座右铭。先生一生勤勉,最后可以说是牺牲在工作上——94岁高龄的黄先生不仅老骥伏枥、笔耕不止,他的溘然离世竟是因为希望改进睡眠质量、提高写作效率而多食了一些安眠药,因而在如厕时瞌睡导致颈部骨折,进而住院牵引、导致并发症……先生之"勤"德,自不待言。黄先生一生谦逊,虽在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国学教育等领域建树良多,但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称自  相似文献   

12.
《江西教育》2003,(14):1-1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夺取防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教育部党组也先后发出两个《通知》,  相似文献   

13.
我们班教学备用的录音机又被几个好事的男生弄坏,不能再用了。对这类屡禁屡犯的违纪行为如何进行教育才更有实效,我冥思苦想。对,终于有了计谋。第二天早自修课,我将预先拟好的“祭文”抄在黑板上,提议全体肃立朗读“祭文”———录音机,命运不祥,生于2002年9月2日,近日不幸遇难,享年0.33岁。录音机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一生。语文课上,它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英语课上,它用清晰标准的领读把我们引入一个特有的语言环境中;音乐课上,它反复播放青春之歌,让我们陶醉在欢愉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14.
《新教育(海南)》2009,(11):24-24
王如琨.全国优秀教师.在28年的工作履历中.先后变动过8个工作岗位。走进海南实验中学.是他与教育战线的第二次握手.使他在离开学校15年后又重返教育教学第一线。  相似文献   

15.
宋秋波 《教育艺术》2000,(10):16-19
认识黄全愈先生,是通过读他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先生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制中读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并对自己的孩子在中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教育的经历作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因此,他的书一出版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7月28日,笔者趁黄全愈先生来北京出席555全国创见大奖赛的机会,得空就国内广大家长和教师所关心的诸多教育问题前往北京华侨大厦采访了在那里下榻的黄先生。我们的谈话就从素质教育开始。 衡量一种教育是不是素质教育,关键是看 这种教育是不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 问: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有位叫verybeautiful的网友在K12教育教学论坛发了一个题为《教师,丢掉你的怨妇情结》的帖子,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鼓掌叫好者有之,讥讽批评者有之。帖子不算太长,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苑广阔 《师道》2010,(9):14-15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是一群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词语。“非常震惊!”网友“大樽”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个另类的名字时,几乎尖叫出来。与此同时,这个已经成立两年半的讨论小组,每日仍有成员加入.更新帖子,如此“火星撞地球”般的网络争议注定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18.
杨晨和李娟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撰文指出.我国社区教育形成之初并没有“全能化”的构想和设计.可以说.“全能化”的产生是被动和仓促的。我国社区教育走向“全能化”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其动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标志是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9.
儿子的承诺     
李黎 《师道》2002,(7):16
黄先生经商失败了,但他没有对家人说,可家人都知道,因为以前黄先生每天在外应酬,经常喝醉后回来,家人也就习惯了,等有一天黄先生宣布戒酒时,儿子说:“爸爸,你不要怕!我们都知道你现在没钱了,谁都会犯错误,可我们一天天在长大。”黄先生顿时眼睛一热,泪差点落下来。这时儿子14岁,初中一年级。  相似文献   

20.
吴玉泉 《物理教师》2004,25(11):8-20
本刊2003年第12期发表了《滑动摩擦力教学要抓住“三个条件”和“四个无关”》一文,阅后深受启发.在高一静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也抓住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方向、大小的“五个无关”,因而轻松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