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 ,它们的来源不同 ,它们的含义不同 ,它们的功能也不同 ,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同一谈的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刍议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中声音相同或相近字的互相借用。这种古音通假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六十六篇(首)古文中(包括阅读课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共出现一百二十四个(重现的不包括在内)。其中通假字占80%左右,古今字约占16%,异体字约占4%。这样看来教好通假字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通假字教学还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不明瞭古音通假原则,而望文生训、误用通假、滥用通假的是不乏其例的。有位中学教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上古今字内容庞杂及学术界认识上的分歧,致使目前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材对古今字的定义、分类及文选注释中具体字的处理,都存在着混乱现象。我们认为,古今字是一种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其内容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同源通用字。为了教学的方便和术语的规范,避开“古今字”这一概念,分别归入异体字、同音借用字、同通用字,不仅必要而且符合古人用字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有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又是贪心不足的吞象蛇。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使得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变成了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6.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上古今字内容庞杂及学术界认识上的分歧,致使目前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材对古今字的定义、分类及文选注释中具体字的处理,都存在着混乱现象。我们认为,古今字是一种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其内容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同源通用字。为了教学的方便和术语的规范,避开“古今字”这一概念,分别归入异体字、同音借用字、同通用字,不仅必要而且符合古人用字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采用“省文”注释《墨经》用字现象,毕沅、孙诒让已肇其端,至谭戒甫则认为用“繁文、省文”之说,可为治墨书者导一先路,故广泛采用此法。谭注用此法确有不少新解值得重视,但我们在对谭注《墨经》所有的繁文、省文作了分析后认为:所谓的省文、繁文与本原字古音均相同或相近,具有通假的条件之一,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但通假不能忽视最重要的原则,即社会性原则。谭注省文、繁文说随意在本原字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义符后解说字义,且无充分的例证,故不少说解难免主观臆测。而且繁文、省文说不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术语更能反映古书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一个饕餮大兽。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让我们高中学生不知道古今字、异体字为何字。即使对口口声声学习的通假字也貌似知道,实际上不知所以。  相似文献   

10.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11.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是重要的用字现象,三者不可混同。文章讨论了高中教材的注释,并对不当之处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中,对于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不作专门的区分。它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进行界定,举例分析了教材中出现用“同”注释的字际关系。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分别作出了建议,对教学实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三个互不包容的术语。但由于历来学界时其界说不清。以至于今仍纠缠不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出自多人之手,文选注释“某,通某”中。误将一些古今字、异体字,说成是通假字;有些字本有其义或可引中出其义的。也滥注为通某字,而有些实为通假字的却又当注未注;有些某通某或与常用词、通论的论述相互矛盾,或注释前后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是训诂学最常用的一个术语。通假,又叫通借、假借,它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用字的分歧现象。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不可与读古书。”弄清通假字的含义和范围,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利于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在注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时,初中一至六册及高中第一、二册,一律作“某同某”处理,如“亡,同‘无’”、“反,同‘返’”,“踰,同‘逾’”;高中三至六册采取“某通某”“某同某”分用的办法,如“得,通  相似文献   

16.
甘勇 《现代语文》2010,(1):140-143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以“明通假”“求词源”为核心,疏通了古汉语的同源字系统。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通假字系统、异体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7.
桂馥为"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在征引古籍佐证《说文》的过程中,解释并记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古今字以及通假字,他所说的异体字主要包括变体、或体、别体和俗体字等;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主要是指古今时代用字的不同;对于通假字,桂馥通过大量文献的考据较自觉地从音转的角度来看待通假问题,抓住了音同或音近是通假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大量实例可知,在古汉语教学中,古文字形体分析和字形演变梳理对于厘清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繁简字、古今词义异同、文字讹误等重难点语言文字知识有积极意义。引入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现象的成因及构成原理,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引导他们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刊登的《对〈中学文言文通假字百例〉的意见》,就《百例》中部分所渭通假字提出了质疑,并简要地谈了通假字与异体字、繁简字及古今字的区别。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有助于读者对通假字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划清通假字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界限。目前,有不少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语文复习资料”和语文刊物刊登的《百例》之娄。对通假字的既念使用的情况是相当混乱的。这些资料和文章,很喜欢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