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时期词汇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由于幼儿主要是通过模仿成人来学习的,因而常常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我在词义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注意借助实物。根据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让幼儿在感知具体实物的基础上,学习一些与之相联系的词语。如观察玻璃时,我结合玻璃的特点,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理解“透明”、“亮晶晶”、“光滑”等词的意义。又如,我带幼儿到户外看刚升起的太阳,结合太阳刚升起时天空中的景象,教幼儿学习“红彤彤”、“朝霞”等词,幼儿很快就能理解这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发挥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 幼儿只有在“做”,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有所体验,获得感性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是幼儿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需的。所以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统合作用,让幼儿通过“看”“听”“动作”来理解、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倾听暗处的铃声,举起相应数量的数字卡片;看数  相似文献   

3.
幼儿只在“做”,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有所体验,获得感性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是幼儿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需的。所以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综合作用,让幼儿通过“看”“听”“动作”来理解、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廖贻 《学前教育》2008,(10):35-36
主题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方式对于促进幼儿主动、深入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主题活动有着“打破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习者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的学习获得完整经验”这一特点,教师们在运用这一方式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如何围绕“主题”把握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活动目标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断深入,如何有机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他形象而又概括地说明了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学前班的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一、在形象思维中渗透抽象思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由浅入深促进幼儿思维的健康发展。我在教幼儿认数时,开始用实物或图片让幼儿具体感知数。如教学数“3”时,让幼儿感知3棵树、3朵花、3条鱼……接着让他们说说与3相应数量的物体。幼儿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3辆车、3个球……然后我再指着四周一些与数字3相应数量的物体问:“那是什么?”让幼儿回答。最…  相似文献   

6.
词汇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采用了下列方法: 1.在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进行描述,揭示新词义,然后归纳。例如:“小猫钓鱼”故事中有“专心”这个词,我并不急于讲解词义,而是讲完故事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从猫妈妈在钓鱼时的姿态和神态中找出能钓到一条又一条大鱼的原因。根据老师的要求,幼儿对猫妈妈的描述是:“猫妈妈手里拿着钓鱼竿,坐在河边一动也不动。”“猫妈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河面上的水,竖起两只会转动的耳朵在仔细听。”“蜻蜓和蝴蝶飞来了,猫妈妈不去理睬……”这时,我就归纳出:猫妈妈很专心地钓鱼,所以能钓到大鱼。这样,对“专心”这个内涵丰富的词幼儿也理解了。同时从猫妈妈的姿态、神态上归纳出“专心”这个词的词义,也培养了幼儿归纳思维的能力。2.把新词教育与幼儿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幼儿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词。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活动开始前,教师往往会组织幼儿进行“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可是时间一长,一成不变的动作让幼儿感到乏味。我在听一位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曾发生这样的现象,这位老师热情洋溢地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齐声说:“我就跟你这样做。”这时,突然冒出一声:“不想跟你这样  相似文献   

8.
一、让幼儿观察教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的示范是幼儿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也是幼儿对事物或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还未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能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重视“教”的作用,用生动形象、鲜艳的范例作品,引起幼儿兴趣和愿望。我们每周有目的地用胶粒或积木接插和拼搭1~2件作  相似文献   

9.
词汇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词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听觉学习。如学习“清脆”“浑厚”时,可先让孩子听听小鸟的叫声,再听听老虎的叫声,也可让孩子听女高音和男中音的歌声,在比较中,他们很容易掌握这类抽象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引进小学数学概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引导学生感知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都是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实物或教具,进行实验或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或操作。让学生感知有关的对象,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例1 “直线”的教学。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线弹线,用直尺画线。指出:这样的线就是直线; ②教师演示:将放松的线绳拉紧,使之由曲变直,突出直线“直”的特征。演示时,为了暗示直线的  相似文献   

11.
一、演示法。教师将教具直观地显示给学生看或做一些示范性实验,能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对词义的感性认识。如教《蒲公英的种子》中“毛茸茸”一词,我先利用录像和简笔画让学生欣赏“毛茸茸”的小花那可爱的样子,然后出示一个雪白的小绒球,让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毛茸茸...  相似文献   

12.
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左右空间概念,取得了好的效果。方法如下: 说一说,做一做首先,让幼儿进行观察性学习,熟悉左右空间方位词。我告诉幼儿自己的左、右手的位置,让他们练习举起自己的左手或右手。而后,我和幼儿一起做“拍手回答”的游戏。教者问:“小朋友,你的左手(右手)在哪里?”幼儿边拍手边回答:“我的左手(右手)在这里。”当大家说到“在这里”时,都同时伸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幼儿园大班的语言课教学,应该注意运用启发的原则,以调动幼儿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例如,我在幼儿已经掌握的词汇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找出同义词来。如幼儿已经掌握了“看”这个词,就让孩子根据“看”的词义,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系,找出“瞧”、“望”、“瞅”等同义词,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读词的准确性及记忆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运用英语的能力及自信心。学习的起始阶段,师生之间用交际的方式递进对词与句感性认识。但重要的是,教师把句和词板书在黑板上的同时,必须对应地写出句子里每个词的音标,让学生见到词时,也能见到其读音的书写形式,如:  相似文献   

15.
一、激发“说”的兴趣 ,丰富“说”的词汇  兴趣 ,是学习的先导。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引起并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种重要内部因素。要发展幼儿“说”的能力 ,就必须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强化他们“说”的意识 ,丰富他们“说”的词汇。在教学中 ,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利用各种各样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实物、玩具、图片、卡片等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并结合游戏教幼儿学说简单的儿歌、绕口令等 ,丰富幼儿的词汇。一方面 ,在教新词时 ,我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注意新词的教学须与事物的具体形象间建立…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体验其中的情感内涵。”且进一步详细说明,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幼儿形成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性认识,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像、创造、合作的能力。遵循这一精神,我园一直以民间艺术为  相似文献   

17.
操作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让操作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一、通过自己操作。获得感性知识以往在数学活动中,我以为只要幼儿有动手机会就算主动活动,如在“给图形分类”的活动中,我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然后再让幼儿拿出和我相同的图形,以此类推,幼儿感知的只是图形对应。实践经验告诉我,让幼儿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不丰富的人,语言水平一定很低。而许多语言学家调查证明,幼儿时期是词汇迅速增长的极为重要阶段。因此说,有效地丰富幼儿的词汇,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词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与研究。一、基本词汇是幼儿园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词汇是比较稳固的,大家常用的,具有构成更复杂词汇的功能。如“山”、“水”、“风”、“路”、“人”等词早就有了,人人都懂,人人都会,用它们还可以组成“山峰”、“泉水”、“风景”、“道路”、“人民”等更多的词。根据基本词汇在语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我们应教给幼儿许多常用词,也就是大量的基本词汇,掌握了这些词,才为以后掌握为数更多的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在幼儿已经认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一起编儿歌.通过儿歌、表演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幼儿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和认识是早期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各种物体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存在着。对数与形的感知和认识.是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事物所需要的,是促进思维能力所必需的。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是在“做”与“玩”的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体验的。幼儿在反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感知和发现材料中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