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资产阶级人本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都只能以人民为本,决不能以个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本政治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路阐释了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马克思的人本政治观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维理念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德育是人本理念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延伸和体现.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以激活人的内因为突破口,实现对人的德育教育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的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品位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的品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则形成牵引拉动效能、素质教育环境下,现代学校教育兼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并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渐趋重视,受教育者价值主体性充分张扬,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创新,突显校园德育工作思维创新的迫切性,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树立主体性德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科学理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作的深层次的思考。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运用于高校生命观教育中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生命观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德育的人本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哲学基础。当代德育对人的理解方式由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理论动因;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德育现代化的需要则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实践动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和全面落实,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使得当代德育人本转向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价值取向,人本德育应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的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中都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人本思想:关怀人、为了人、谋求人类的彻底解放;通过人、依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具时代意义的基本精神之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第一要义"论、"以人为本核心"论、"发展成果共享"论、"建设生态文明"论,并作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的生态观,它引领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忽略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缺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引的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弊端,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有益的。由此更进一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人们带来的三点启示:要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城镇;以人为本,重视城镇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放到德育工作之中,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终极关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或者说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追求,形成并贯穿于60年来的德育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创造性应用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自觉追求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教育服务人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德育人本追求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这一德育追求,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必需的基本教育、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应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为指导,重整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长期以来也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哲学基础,受以民为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存在着人的缺位和工具理性等弊端,因而德育应从以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它既是一种德育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德育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德育以学生为本体。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社会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其核心是教人“做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提倡通过自律来实现道德的提升,把理想人格的培养融入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9.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追求的全时空性的全人发展,赋予人文素质教育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我们应从人的角度架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将呈现多元化和发展性的特征,内容具有层次性、鲜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应贴近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教育合力中全方位推进,在科学的考评机制中有效实施。同时,从人的需要、本质和价值的实现中激发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动机,契合终身教育背景下教育本来意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