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由于信息资源缺少统一的语义描述,直接基于关键词的传统信息搜集方式使得用户难以高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所以这种信息搜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在语义层次上的需求.知识本体(the 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形式化规范说明,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来表示领域知识,提高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促进知识共享,由于本体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所以两者的结合是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信息搜集的现状及其所面对的挑战的介绍,结合语义网中本体的具体特点,以计算机课程资源为应用的切入点,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利用本体方法实现知识的组织,并且对组织后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访问.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类本体的web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web信息集成领域,为消除语义异构、实现语义融合,将分类本体引入WWW信息集成,设计了一种基于本体集成的web信息集成系统.通过构建标准分类本体以获取局部分类本体,并建立二者间的映射,以获得多源统一视图.通过计算概念间的统领匹配度、关联匹配度、从属匹配度来完成概念的映射.实现了基于分类本体的web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能很好地解决web信息分类语义异构问题,并能实现多web信息源的集成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不同异构自治域之间安全策略的统一描述与集成,以本体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支持RBAC96模型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策略定义机制OntoRBAC.利用本体的通用性,对不同异构系统的安全策略进行统一描述,并能够利用本体的上层概念描述从语义层次上实现对不同策略的集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用于策略描述的本体模型族.为了实现访问控制决策的推理,OntoRBAC以规则的定义为基础,扩展本体推理算法,使其更适用于描述与推理不同自治域的RBAC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信息集成中的语义异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集成模型OSII,并给出了逻辑框架.OSII采用混和本体方式建模,以OWL描述本体,通过局部本体与全局本体之间的映射获得多源统一视图.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多策略本体映射算法,该算法包含4个步骤,即预处理,名称映射,子树映射和映射矫正.其特点在于:按照数据类型分类进行映射,并采用启发式规则,提高映射效率;同时考虑概念的语言相似性和结构相似性,提高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采用迭代矫正,最终得到正确而完整的映射对.通过一个挑战性的实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OSII能很好地解决信息集成中的语义异构难点,实现多信息源之间的互操作.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子政务流程的知识密集型特点,提出一个采用IDEF5本体获取方法和OWL语言来分析、抽取和建模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途径.首先,通过对电子政务流程的分析,能够识别知识密集型活动和知识项.然后,应用IDEF5本体获取所识别的知识项中抽取电子政务领域概念、术语,从而作为精化和验证领域本体的基础.并采用了OWL来形式化表示这些领域本体,从而使其具有良好定义的描述逻辑语义.最后,以上海市政府的社会保障卡申请流程为例,论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尽管Web服务技术为异构数字化学习支撑软件集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服务组合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面向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构建的服务组合模型和方法,该方法对服务进行扩展的语义描述,基于本体推理,通过参数合并的方法推导服务的语义关系;同时为服务的语义描述加入服务质量信息,通过均衡考虑服务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来提高服务组合的质量,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组合中存在的语义异构问题.此外,本文给出了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的本体库和服务库的建设方法,该方法参考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中的领域术语,快速地构建适用于数字化学习的本体,为服务组合提供推理依据.最后,给出采用所提出的方法构建教育资源管理服务的应用实例,通过与其他组合方法的对比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进行服务组合时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本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组合出用户满意的服务,有效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解决数字化学习支撑软件集成中的资源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据集成是针对企业应用需求,将分布异构的数据源通过集成形成一个整体,使用户可以以透明的共享方式访问信息,并且通过集成为用户提供新的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数据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然后给出了一种采用Datalog规则描述统一视图定义的方法,并以AT&T实验室的Information Manifold系统和Stanford大学的Tsimmis系统为例,从视图构建的角度,将数据集成分为两类"自项向下"的方法和"自底向上"的方法,分析了各自构建的步骤与焦点,最后对视图集成的方法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体视域下的网络课程的知识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育的知识管理运用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帮助在线学习者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和传播知识,最终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的积累.本文通过将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技术引入到网络课程知识的管理中,结合远程教育学课程知识特点,抽取课程核心词汇,建立类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关系模型,完成课程领域知识本体构建.然后,结合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确定了用于描述学习资源的元数据,建立了学习资源描述本体,最后将课程领域知识本体与学习资源描述本体进行了关联,通过开放式管理,实现网络课程知识的生产、利用、传播和共享.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正经历着由崇拜信息构建到崇尚知识构建的转变,而领域知识本体作为这一转变中的核心焦点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学术界多种领域知识本体构建方法的归纳和梳理,分析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两种领域本体构建的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概念格与本体的互补融合作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构建新的研究和探索的路径。进而从本体概念描述、本体概念分析以及本体建模等多个角度对基于概念格的领域知识本体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的现实问题,阐明了基于概念格的异构资源领域知识本体构建的内在机理,描绘了基于概念格构建异构资源领域知识本体的技术路线框架。  相似文献   

10.
领域本体映射框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异构是本体间互操作的主要障碍,解决本体异构最好的方法是本体映射。文章以本体CNCO1和CNCO2为例深入研究了本体映射中相似矩阵的生成、映射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知识共享模型框架的建立,为领域本体映射的最终建立及知识的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解决设计知识服务系统的知识获取问题,为设计者提供有效、准确的设计知识服务,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在分析涟波下降规则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涟波下降规则的设计知识服务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该系统的知识获取过程。结合不同类型设计知识的特点,通过涟波下降规则有效地实现了经验设计知识的获取,在专家进行设计过程中可以及时对专家的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及应用,且通过和用户进行交互,对知识逐步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得系统能够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及服务。  相似文献   

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化及其在长三角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世界服务产业的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要领域。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较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一般服务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应努力提升地区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度。  相似文献   

13.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集中表现在情感网上,这对员工的关注人的人际公民行为带来了积极影响;(2)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突出反映在咨询网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员工的关注任务的人际公民行为;(3)两者相比,前者员工的情感交流更强一些,而后者的工作互动比较多,这对企业管理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裴沛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136-13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系统也在逐步升级。一个企事业单位多个系统、后台数据库不一致情况就很常见。本文就实现数据库资源统一管理的情况讨论了异构数据集成时所面临的问题、集成的策略以及所用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异构数据源集成的总体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其中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为企业所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深度访问、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我院学生实习、就业的14家企业进行了49天的调查,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和课程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动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把我院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收藏的单位,在新形势下必然也要面临这一新挑战。文章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论述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社会视野中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社会是一个知识高度丰富、知识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机构。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境,现代大学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在知识社会,办好大学理念、办学制度,需要更新组织边界需要重构,组织功能,需要精简在与其他知识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18.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is a precondition to share data for enterprises. Highly-efficient data updating can both save system expenses, and offer real-time data. It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to modify data rapidly in the pre-processing area of the data warehouse. An extract transform loading design is proposed based on a new data algorithm called Diff-Match, which is developed by utilizing mode matching and data-filtering technology. It can accelerate data renewal, filter the heterogeneous data, and seek out different sets of data. Its efficiency has been proved by i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 an enterprise of electric apparatus groups.  相似文献   

19.
The research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draws upon theories of situated cognition to examine the kinds of knowledge used by motel front office personnel to manipulate computer software as a tool for everyday data work tasks. Participants’ use of computer software was recorded directly from the computer terminal to videotape by means of a conversion device (Genlock). Simultaneously, a sound recording of the workplace “event” occurring was placed on the videotape. In addition, a video recording was made of the broader workplace episod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generic competencies could be identified, many of the competencies were context-specific. At a more concrete level of operation, little commonality was found in the strategies used across sites in undertaking what appeared to be the same activity. Drawing on cognitive theory, the findings are taken to support the view that generic knowledge may be impossible to apply if the user is unable to inter-relate this knowledge with the domain-specificity of the knowledge that is actually used in practice in work sites.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formal education may be a worthwhile endeavor. Toward this goal, emerging learning platforms have included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Nevertheless, empirical literature examining user experienc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structor experiences, with these tools is limited. In this qualitative study, we address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by reporting the experiences of five instructors who used a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in their courses. We find that instructors (a) had expectations of Elgg that stemmed from numerous sources, (b) used Elgg in heterogeneous ways and for varied purposes, (c) compartmentalized Elgg and used it in familiar ways, and (d) faced frustrations stemming from numerous sources. We note that the ways Elgg came to be used “on the ground” is contested and contrasts starkly with the narrative of how social software might contribute benefits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addition, we note tha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may frame the ways through which other tools, such as social media and Elgg, are understood, used, and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