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在《约伯记》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要义在于诗人以神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境域中遭遇到的痛苦与混乱,使之变成了信仰领域中的真理,从而超越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桎梏,超越了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艺术局限,为个体生命拓展出了一片全新的生存空间。《出发》之后,穆旦对神性生存境域的探索虽然在历史压力之下走向了终结,但诗人的探索却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个体生存真实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爱情诗是穆旦诗歌中最有个人特色的一部分。穆旦的爱情体验,密切关联着诗人对个体生命之真实性的严肃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本身。章从爱情与社会历史事件之关系、爱情与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命运和位置,以及爱情与肉体对历史时间之连续性之中断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穆旦爱情诗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3.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对穆旦1975-1976年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回顾,考察了其诗歌主题在自我意识,社会批判,生存疑问等方面的新探索,着重揭示了诗人对动乱岁月里个人悲剧与国家命运的理性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一贯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即:关爱国家民族命运,注重理性超越,勇于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达生》是《庄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庄子重"生"的思想。达生即通达生命,探索并通晓生命的实情,探讨如何处理生命、生存、生活、精神、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畅达和自由。本文旨在解读《达生》及《庄子》其他相关篇章中关于达生的思想,从而发觉其蕴含的自我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压抑下,新中国的穆旦领旦领悟到了生命个体的虚弱与渺小,因此诗人重审自己的生存位置,确认了自我的“小人物”身份,在自动疏离主流话语之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由表达生命个体对于时代与自我的独特感受,从而在诗歌本中建构起一个独立自足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7.
朱云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36-38,41
穆旦是中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坚持表现生存困境和立足个体生命对历史进行反思,成功地确立了一种有别于古典诗歌的特性,并为新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应该放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本土语境中来看待,它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战争带来的残酷生存困境中生成的反应。来自《圣经》和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影响,对这种反应的具体样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也不能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来看待,更不是一种内在的生存信仰。  相似文献   

9.
罗红霞 《文教资料》2012,(32):95-98
基督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当代作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宗教文化中寻求文学资源,使得当代文学或隐或现地蒙上了一层宗教的光环。本文主要阐释了基督教话语下史铁生的个体言说,史铁生深受现代神学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现代神学思想,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自觉将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融入自己的人生和写作,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言说方式。在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史铁生领受了对神性的感性依赖,在求索中追寻个体生存之根,在问信中思考生命的欠然,在爱愿中实现心魂的救赎,从而创造出一种彼岸的语言,超越一切的限制,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完成了他神性和诗性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10.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穆旦是中国现代名诗人,本通过对穆旦《诗八首》的分析,说明它所包含的异质情感和理性审视对中国现代爱情诗传统的终结意义。同时说明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滋润下,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话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并多有阐释.其诗歌中相关的“上帝”话语并非西方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而是诗人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剧变之中并亲身经历了同时代人所少有的像战争溃败和野人山撤退这样酷烈的生命体验之后,作为一个敏感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所做的自我拯救和精神探索.写于1945年诗歌《忆》正是其力图缓释个人内心压力与祈求精神救赎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3.
穆旦的诗歌言说最初表现为对“回归自然”之梦的追寻,理想化的生命状态是此阶段诗人言说的核心,但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证明了“回归自然”的空幻。诗人的战争经历与死亡体验强化了他的虚无之感,于是诗人转而向更具实在性的本己肉体生命寻求存在的支撑。从个体感觉出发的生存要求使诗人对一切暴力形式充满了否定和反抗。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杨金彪 《现代语文》2010,(1):98-100
作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的穆旦,其于1942年创作的《春》表现了诗人年轻的活力,被许多选本用来说明新诗的“现代”。与之相比,1976年的《春》则似乎有点“传统”,但它却有着更为复杂的诗思、更为浓郁的诗情,有着古典和现代的浑融。本文从“我”的攻守和生命的季候感两个层面对穆旦1976年的《春》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欧美诗歌曾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可以从闻一多、李金发、戴望舒、艾青等中国现代大诗人的作品中看到西方诗歌的深刻影响。类似现象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相当普遍。 曾经受教于闻一多并深受欧美现代诗派影响的穆旦,其诗作有许多因素与波特莱尔的作品是相通的,其中最明显的相通点就是他们的许多诗作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同时,由于作者、时代、国度的不同,他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又存在一些歧异的东西。这种差异在穆旦的《控诉》和波特莱尔的《大敌》、《自惩者》中较为明显。 一、感伤的和悲剧的 穆旦的《控诉》和波特莱尔的《大敌》都有对生命悲剧的描述。两位诗人表现在诗中的主观情感特质却很不相同。这种差异在两位诗人对生命悲剧的具体描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穆旦的《控诉》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写道:“冬天的寒冷聚集在这里,朋友,/对于孩子一个忧伤的季节,/因为他还笑着春天的笑容——/当叛逆者穿过落叶之中”。波特莱尔《大敌》的第一小节则是这样的:“我的青春只是黑暗的暴风雨,/到处看到斜射过辉煌的阳光;/雷和雨造成如此破坏的惨况,/园中乘下的红果已寥寥可数。” 两节诗都描写了一个与主体对立的东西。前者是用冬天聚集的寒冷来表现的,它对于孩子是一个“忧伤”  相似文献   

17.
王燕 《文教资料》2012,(14):25-26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难以尽述。本文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面对“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以杨炼、江河为代表的北京诗人群。率先企图借助“文化”的反思以求得这一矛盾的拆解。他们的“现代史诗”并没有超越历史,“历史”只不过是他们“宏大叙事”所赖以凭借的载体和价值依附的神性本体。以石光华、黎正光等为主要成员的“整体主义”,对于“史诗”派的发展和超越表现在较为自觉地越出了历史表象遍存的拘囿,而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全息宇宙生物律”中获得了启示。以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主要成员的“新传统主义”,通过对传统的批判,确实已将诗歌从对文化题材的迷恋转移到对当下生存经验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穆旦诗歌的现代性已经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 ,诸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穆旦的“苦难”与“痛苦” ,正是这种聚焦引导我探索穆旦的“痛感体验” ,寻找诗人的痛点 ,关注他对痛苦的表达与超越 ,思考其痛感体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