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错误概念的界定 错误概念,它与"前科学概念"、"相异概念"等有着相近的意思,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使用时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错误概念是历史上研究之初,学者们首选的术语,意思是"对事物含糊的(vagne)、不完善的(inperfect)或者错误的(mistaken)理解(understanding)".本文探讨如何转化学生头脑中的不符合科学事实的错误的概念,固使用"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用来专指学习者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头脑中存在的跟科学事实相悖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中学生可能记住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实质,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M  相似文献   

3.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对沉浮现象的理解以及对浮力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大量的前概念(学生正式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自发形成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看法、想法、信念或观念等,也有研究者称其为错误概念或迷恩概念、另有概念、相异构想等。本文在引用研究文献时将不加以区别,保持研究者原始文献中的称谓),而且这些概念不易改变。研究发现,有关浮力问题理解的迷思概念,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并没有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学生往往对一些未经专门学习的概念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用以理解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现象,这些想法和思维有的和科学的概念是一致的,有的则是不相容的,这些不相容的概念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也称“相异构想”(alternativeframework),它是由德瑞弗和依斯利(Driver&Easley,1978)首先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迷思概念”的提出来自于台湾学者对幼儿“错误概念”的一个译名。谈到“迷思”这词时.我们会自然联想到英文单词“mistake”中mis-的谐音.恰巧与“错误概念”也有所联系.于是便可赋予了其一种鲜活、形象的解释。为什么台湾学者把在成人眼里看来并非科学的知识抑或完全离谱的知识称之为儿童的“迷思概念”而非“错误概念”?  相似文献   

6.
研究者把人们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称为“相异构想”,相当于前概念中的错误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一种由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但是学生关于科学世界的观念和理论是不容易改变的,它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不理解”,而是“不同的理解”,它们常常与学习者大量的直觉经验和信念联系在一起,根植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中,学习者常常对它们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7.
前科学概念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概念,它和“错误概念”相比,否定的意味要少些,也可能是对事物含糊的、不完善的认知。“学习者拥有的前科学概念最终会把学习者引导到当前的科学概念上来”,而这也成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间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错误概念不但会妨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会导致产生新的错误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法由科学概念代替学生的错误概念,而必须依靠学生自己通过概念转变学习,实现由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前概念尤其是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的研究就成为科学教学一项新的、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当代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间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错误概念不但会妨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会导致产生新的错误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法由科学概念代替学生的错误概念,而必须依靠学生自己通过概念转变学习,实现由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前概念尤其是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的研究就成为科学教学一项新的、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从科学素养这个名词出现至今,已有许多学者和组织对其进行界定,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不同学者或组织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划分为“内容-行为”、“类型”和“类型-水平”三种取向,并对这三种取向的界定进行梳理与分析,希望为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2.
袁优红 《阳光搜索》2014,(1):96-100
小学生是带着原有的认识走进科学课堂的,这些对科学自发的、稳定的理解和经验,称之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并逐步形成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学生自己形成的前概念相当牢固、稳定,而新概念的建构,必然会与前概念形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非常顽固的,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已经接受了新概念,但换一种情景时,错误概念仍然会产生作用,只有足够的刺激或证据呈现时,学生才会真正转变错误的前概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遇到与前概念不一致的新概念时,往往表现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重新解释新概念甚至不接受。这表明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如果不克服这些障碍,对建构新的知识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志平 《中学文科》2005,(11):72-72
《三峡》一文,有这样两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1)中“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时间概念;“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讲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午,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个句子应分开来讲:“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半不见月。”可翻译为:“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样理解意思才正确。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会因为以往的日常生活或实践经验,而在头脑中形成诸多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即相异构想)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的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科学概念的“误解”是指儿童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对科学现象的错误解释。儿童本人非常坚信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是合理的。例如,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的解释时坚信:物体重下沉,轻上浮;实心的物体沉,空心的物体浮。  相似文献   

17.
王小静 《科学课》2009,(6):18-19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概念形成的途径不同,儿童头脑中的概念有科学的概念,也有不科学的概念。比如,小学生都知道许多动物是“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如果问他什么是“鸟”时,他们会说“鸟是会飞的”。他们认识不到“羽毛”是鸟特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概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概念形成的途径不同,儿童头脑中的概念有科学的概念,也有不科学的概念。比如,小学生都知道许多动物是“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如果问他什么是“鸟”时,他们会说“鸟是会飞的”。他们认识不到“羽毛”是鸟特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概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前科学概念指的是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外延不一致的个体概念,包括错误概念、相异概念、锚概念、前概念等。狭义的"前概念"指教学前概念,广义的"前概念"指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并不是内涵完全错误的概念。"错误概念"、"相异概念"都具有否定的内涵;"前科学概念"是一个比较准确和相对完整的术语。前科学概念是一种值得教育者注意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之前,通常都会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前概念”——与新概念相关的认识。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不完整或不全面理解,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错误理解,有些前概念是与新概念相近的正确的旧概念;此外,学生的前概念中很可能缺少对一些相关概念的认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前概念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轻负高效”地展开教学。以《体积和容积》一课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