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中的造词理据与汉字中的构形理据是先民观照、体察、感悟“名”“物”关系的心理镜像。由此沿波讨源,考释女娲神话起源。从造词理据看,“娲”即“蛙”;从构形理据看,“娲”为“ (锅),又源于葫芦。女娲是先民蛙图腾与葫芦图腾由共时异象分立到历时异象演化整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图腾,或者说,是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下多源混生的生殖女神。从女娲神话意象组合看,在出土文物层面,女娲神话几经演化最后定格于人类最早的炊煮器陶 (锅),饰有蛙纹、形圆腹大源于葫芦的陶 (锅)正是女娲神话的写实雕塑。  相似文献   

2.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3.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及文化英雄。女娲神格本身就是从图腾崇拜到始祖神的一种反映,其造人、补天、置婚、作笙簧的煌煌功业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生命密码。这种生命密码即是生殖物的象征物以及生殖交合的象征物与巫术仪礼等物象。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的祈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先民意识的最初觉醒,是民族精神的土壤。中国神话发展的起点是原始神话,其中的神和英雄们一方面总是不畏艰难、舍己为公,展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和勇气;另一方面又常常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这种死亡,悲壮而辉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毁灭。这样的结合,使得中国原始神话彰显出可歌可泣又耐人寻味的悲剧美。本文在深刻解读中国原始神话的基础上,以上古个体神话为例,细致分析了原始神话悲剧性的来源以及其两大要素——毁灭与辉煌。  相似文献   

10.
女娲神话在中原地区流传很广,与之相关的民俗因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而被严格地遵从、承袭,因而也得以保留下来。从一些与神话有关的民俗事象中探视原始神话的原生状态,则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民俗事象的“源”,帮助我们理解民俗心理和原始神话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家庭与社会的误导,教师权利的不恰当使用,承受压力过大是小学生丧失“亲社会行为”的三大原因。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使学生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为学生提供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机会,促进集体成功的心理相容;培养学生发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从而导致人们各方面的不适应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二是大学生人格成长与人生的阶段性压力的矛盾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三是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反差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间接原因;四是心理耐挫能力弱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社会焦虑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社会焦虑的症状表现在思维、行为、身体及情感等方面,过度的社会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交往、身心健康及自身潜能的发挥。造成社会焦虑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成长背景、社会环境等。面对社会焦虑,主体应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降低自我意识,强化主动意识,建立自信心,学会说“不”等策略,进行自我调适,以便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加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适应能力较差,而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疾病.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和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等影响,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高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了解和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培育健康人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是在新时期的社会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目前,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高校受助贫困生的心理困境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受助贫困生产生心理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医学知识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探讨了行为及人格偏离、神经症、精神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指出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个体心理、大学生所处特殊环境和学习任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等。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个人五方面分析了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社会认识、丰富校园活动、加强心理教育、增强家庭联系、引导合理认知等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社会部分地区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类冲突具有突发性强,多发生在官与民、利益集团之间,演变为直接利益冲突危险性高等特点。这类冲突的产生有思想心理因素和深刻的社会原因。各级政府要采取倡导和谐理念、提高政府公信力、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等举措化解这类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