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董丛林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神学文化,是各具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它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所涵容的主要是人与人的世俗关系规范,而非人神关系规范。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圣经”,对神学、神境表现得相当冷淡...  相似文献   

2.
“侠”与中国文化□张旗“侠”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曾是中国历史宏伟乐章中的一阙插曲,但没有成为历史主潮。侠符合中国文化心态,其在悠悠岁月里嬗变成一种精神象征。这种象征在维系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试通过“侠”管窥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文化之于旅游业,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中国要完成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科技兴旅”,发展科技旅游和旅游科技,而且需要“文化强旅”,发展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建设旅游文化与休闲文化。这非常符合旅游企业的运营发展规律。从旅游企业的运作来看,  相似文献   

6.
成都旅游的文化定位,应该与成都的历史文脉传承相一致,与成都文化的基本性质及地方特色相一致。基于此,成都的旅游文化应定位为“中国西部的优游天府”,并建设“长江上游文明之源——古蜀文化”,“江源水文化”、“春回锦江”(锦江花市)、“古代东方音乐之都”、“四合院休闲文化”、“乡村林盘文化”、“蜀茶道”、“蜀酒道”、“旅游购物天府”等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7.
铭文出现“人民昌”“中国强”字样的汉代铜镜受到学者的重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体正确的铭文内容释读和相对得体的纹饰图案解说,为学界关心这件文物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考察基础。汉代用语“人民”与“中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理念。而当时“人民”与“中国”的语境与现在并不相同。“中国”可能更多表现文化地理的意义,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符号。“人民”按照当时语境,指代人口总体,语意接近“百姓”。“多贺君家人民昌”与常见镜铭“多贺国家人民安”“多贺国家人民息”“多贺国家人民富”类同,“人民”与“君家”“国家”形成对应,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龙:一种新的解释──读《中国图腾文化》莲子《中国图腾文化》何星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406页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与龙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崇拜习俗,但唯独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或“龙的国家”,只有中国人被誉为“龙的传人’域“龙的子孙”。然而,在龙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1.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  相似文献   

12.
林安梧 《中国文化》2004,(21):24-34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来自具体的“经验性的觉知”。主持人,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安,(掌声)很高兴与各位年青朋友见面。今天要与诸君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类型学上的大问题。这里所谓东西文化,主要仍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然,就东方文化而言,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还是有区别。下过我们今天是就大的类型来说,怎麽说?从何处说?就从“筷子”和“叉子”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们根据“地下材料”已向世人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人便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七音孔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已经拥有“音乐文化”。有此时,欧洲音乐史上的“黎明时代”尚未到来。然而,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西洋音乐与西方文化共进,后来居上,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而且,到16世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向全球扩张,开始向东方传播,抢先与中国音乐交流对话。西洋音乐最早传入中国,始自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当时,澳门教堂的风琴十分悦耳…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15.
张法 《东方文化》2001,(1):93-98
在北美的录相馆里,总是在一个角落,或是在一间隔开的小屋,有一种不同其它录相带的类型:成人片。里面有各种关于人类性交的录相带。这类带子只出租给18岁以上的成人。如果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去借,营业员就要让他(她)出示证件,看其是否够借带年龄。每一个地方,有专门的成人商店,卖与性相关的商品,其中就包括专门描写性交的录相带和小说。同样是18岁以上的成人才能人内购买。这些录相带和小说在中国就属于违法的“黄色录相”和“黄色小说”,在禁止之列。  相似文献   

16.
今年9月5日,“日本平成文化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日本图案博物馆、日本图案家协会联合举办;北京艺海文化发展公司承办。“平成文化展”以“探索吉祥文化的未来”为副题,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内容。产生于中国的吉祥文化,是以福、禄、寿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到日本,与日本文化相交融而形成日本的吉祥文化。吉祥图案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以“吉祥”为主题的此次美术展览,来到吉祥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举办,既是对中日文化交流成果的展示,又是对中日友好的促进。从展览的作品风格看…  相似文献   

17.
一长期以来,先秦时期的中国一直被认为从来就是政治统一体,对“中国文明”这一”文化单一体”无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由不同民族地区形成,由于地域不同,文化也多种多样。所以我们研究作为统一概念的中国文明时,也应该理解其统合对象的文化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这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考察其统合到“中国文明”的过程。近来许多考古发掘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为研究中国文化多元性和起源提供了基本条件,如关于新石器文化,考古成果已否定了以往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影响了周边文化,周边文化才形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彝族镇物     
彝族镇物李世康镇物,又都“镇物”、“辟邪物”、“厌胜物”。陶思炎先生在《中国镇物文化略论》一文中,考察分析了中国镇物文化的历史演变、分类、功能以及镇物与民族文化心态、巫术、神话之关系,指出:“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这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田各种实际的灾...  相似文献   

20.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又在2002年盛春之际隆重开幕。上述中日韩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缘于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其创意可追溯至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和韩国时,分别与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就2002年中日两国互办“中国文化年”、“日本文化年”以及中韩两国共同举办“中韩国民交流年”活动达成共识。同年,东盟和中日韩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002年共同举办“中日韩人员交流年”亦达成共识。为此,中方成立了由17个部委和团体共同组成的中日韩“文化年”中方组委会,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委会主席。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