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相似文献   

2.
×××同学问:《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为什么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窟》等,都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虽然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3.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7.
“记”,古代称杂记,是一种记叙文体。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记”体文10篇。一、内容驳杂,题旨鲜明古代的“记”属于杂记之类。所谓“杂”就是指内容包罗万象,写法灵活多样,其特点是叙事,也间有议论和抒情。古人,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善于用“记”这种文体去描摹山水景物,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卒章显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写的是武陵渔人发现、进入、出而复寻桃花源的经过,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9.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11.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12.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湖北省竹山县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中所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特征还是从历史文化底蕴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原型。但拿认定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自然性、现实性、发展性、人文性和人本性、尊重和保护性等六个原则来考量,可以发现,最后真正认定哪一处武陵源、桃花源究竟谁是谁非并不十分重要,至为重要的应该是对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和创造、现实的福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起码的尊重和关切,有着长远的深思和熟虑,更应该是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以联手合作为手段,以大力宣传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为契机,同时高歌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对东西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武陵源、桃花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力争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携手并肩,谋求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最终作圆、作美世人千年不醒的桃花源大梦。  相似文献   

13.
晋太元中,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他笔下那个宛如仙境的“桃花源”,也成了1600年来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地方。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学习了《桃花源记》,诗人笔下那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深深地吸引了我。桃花源是诗人虚构的美好愿望还是真有其地?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称桃花源的地方共有38处之多。其中有被课本承认的湖南常德说,和其他诸如湖北十堰说,台湾说等。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5.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16.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请学生归纳大意。有学生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打鱼时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待他为上宾,一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可他‘既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种人,实在可恶!” 可教师却极起师道尊严的脸说道:“你讲得不对。这篇课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会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常想:假如我是这位老师,我一定会大加赞赏,并且告诉他,反弹琵琶也会出新语!而  相似文献   

17.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说的《桃花源记》,“武陵人”形象丰满,意蕴深刻.从“武陵人”形象塑造上,更可以读出《桃花源记》的生动与深刻.探究“武陵人”形象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暗示了陶渊明避世隐居的主要原因,留下了对人性沉浮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165页注释⑨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外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20.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