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化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从精神文化的视野,基于人的文化规定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胡德海教授将精神文化分为常识、一般知识、理论和思想四种存在形态。精神文化的知识存在形态及其层次性和教育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的精神需要是根本一致的。基于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常识在“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内容组织要反映人对文化知识需要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化知识为智慧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源是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精神存在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开发,转换为文化资本,并给人类带来财富。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进行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流程,文化资源的积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资源就是以历史文化形态存在着的资源,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反映,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深厚积淀,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目前,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契机。所以我们要制定策略,以各种手段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适应本身具有维护资源利用格局的功能。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格局,是人类并存民族文化建构与适应的结果。民族与民族之间是靠文化来沟通的,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应当立足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强权话语”,更不能肆意侵掠。拥有特定资源的民族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发展创新,绝不是抛弃当地各族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在地球资源利用过程中达成族际文化制衡,这才是人类可用续利用资源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资源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开发来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文化资源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一旦形成,便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源直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加工对象,提升了人力资源素质,为产品增加了文化附加值,优化了社会经济环境,并起到了提高企业和地方形象以及知名度的功能.只有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自身心理的发展,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分为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器。观念更新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发扬民族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固然需要崇高的精神劳动的创造,但这种创造也需融入中国人自身心理的成熟发展等更广泛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人自身的心理调适与心理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金良  王彬 《考试周刊》2014,(16):172-172
<正>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社会共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生产方式各有不同,社会的资源技术发展需要也各不相同。这就带来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同,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与文化交融的社会,人们为了满足物质与文化精神需要所采用的手段也多种多样。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采取单一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发展。一人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追求  相似文献   

11.
实践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不少负效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对真理的抹杀,对人类自身进步的威胁等,在教学中应进行辨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在人为活动下形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和环境条件,还包括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因子的统一体.这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变化频繁,能量和物质均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当,系统就会崩溃.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资源开发日益局限、智力资源开发倍受关注的今天,精神资源开发异军突起,以其对自然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源开发明显的促进作用,成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亮点.重视精神资源开发不但可以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更加高效,也可使智力资源开发更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求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路径,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增强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实践基础的一种自我超越。它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却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因而它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内蕴,即蕴涵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非理性与理性等诸多关系对子。其结构呈现为诸多关系对子的适度张力状态。这种张力使信仰这种独特的超越成为一种人的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小资是当代中国社会一种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阶层,小资文学也是当前社会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小资群体的存在促进了小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小资文学也在精神层面建构和解释小资的生活方式。小资文学具有特定的文本特征及其繁荣的特定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重新界定语言、思想、存在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是精神的活动,活动的本质是完成。完成意味着把某物本质的完满摊开,意味着把它带入本质的完满——做出来。只有所是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完成。“所是”首先是存在。思想完成了存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思想并不制造和引起这种关系。思想把这种关系交给存在,只是把来自存在的某种东西移交给存在。这种提供的依据是,在思想中,存在到语言中来。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住在这个家里。人用词思想,用词创造,是看家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档案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挖掘,使档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的思想主题是档案发挥文化资源功能的基本条件,它为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等档案工作环节树立了明确的思想红线。  相似文献   

20.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灵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人的全面发展所研究的人的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而灵性教育所研究的人的领域相对较窄,只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灵性问题。灵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灵性教育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灵性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