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以2010-2019年云南省的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为数据基础,以1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标准差椭圆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空间分布方向性及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经济弹性指数为0.04,经济每增长1%,人口增长0.04%,经济增长对人口规模的拉动作用较弱;(2)人口与经济集聚相对协调的地区占总量的62.5%,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情况有所改善;(3)人口空间变化不大,重心略向东北方向移动,经济空间集聚有所弱化,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4) Moran's I值较低,空间关联性较小,多数城市呈现高-高(H-H)和低-低(L-L)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高等教育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不显著;与科技研发的交互项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对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合调节作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此,不仅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聚焦人才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实现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的有效结合,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带动下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增长理论,从过度教育、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高等教育内卷化”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及其拐点,并基于2003-2019年中国境内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估计值约为0.486%、3.168%,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仍处于拐点左侧,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仍然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已经趋近甚至越过拐点,标志着这些省域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警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具有迫切性,释放高等教育质量红利成为重心。新发展阶段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  相似文献   

4.
谭诤  刘洋  涂鹏 《江苏高教》2021,(1):57-63
回溯近2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历程,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整体而言,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方式以2008年为分界点,呈现出明显的外延式跨越发展转向内涵式稳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普通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发展看,2006年是分界点,之前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重心是专科层次,之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逐渐成为规模增长的重心。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看,2006年是分界点,整个普通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及各层次教育弹性系数均大于1,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之后则相反;比较而言,专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敏感性要强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渡阶段,可适度提高专科和研究生层次规模增长比例。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   总被引:88,自引:4,他引:88  
●三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近一倍;毛入学率提高到13.3%,满足了大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增加了高层次人才及紧缺学科、专业人才的供给量;带来全社会的高等教育总投入大幅度增长,高教投资、消费与经济联动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大幅度提高;为构建各类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提供了空间;促进了一批地市高校的组建,推动了高校布局重心的下移。●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增长与高等教育事业规模扩张的同步增长: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与招生规模的同步增长;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招生规模的同步增长;高校生均固定资产与教学仪器设备与招生规模的同步增长。●引发了政府主导的三大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依靠社会资金扩大高等教育供给能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了扩招中的“瓶颈”,极大缓解了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筹资体制改革拓宽了经费来源渠道,增加了高等教育经费总量。●这些年的高教发展并没有以削弱义务教育为代价,却成为整个教育体系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本文通过制作专题地图、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首位规模和首位比,利用高校数量、人口数量、地方生产总值,分别对高等教育资源在省级层面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地级层面的绝对分布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从高等教育资源的绝对数量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但从相对规模上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人口和经济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GIS系统擅长于挖掘和利用空间信息.它能够收集、存储、操作、恢复和显示通过位置鉴别的空间信息.GIS不仅为决策者提供公共设施位置和分布的相关信息,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可视化工具来描述一个问题的背景和结构,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GIS提供的备选方案优化了决策分析.本文将GIS技术用于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研究中,从高等学校布局、高等学校规模、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和人口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研究云南省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变化,挖掘高等教育资源与地理环境、人口、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达到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为云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合理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一方面扩大国家财政规模,财政增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收入水平,扩大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消费。通过对1999-2008年相关数据的考察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稳定地提高,有力地支撑着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此同时,区域高等教育经费发展尚存在种种不足:政府财政投资意愿不强,经费投入分布不均衡,投入效率不高;大学学费水平不合理;大学自主筹资的水平过低。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造区域人口密度函数,分析了台湾地区6个主要都会区近30年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中小都会区逐步取代大都会区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新兴区域;而且,台北等大都会区城市中心人口增长已陷于停滞,并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而中小都会区仍处于人口向都会区及其中心集聚态势。这样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主要与城市的集聚经济及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首位规模、首位比和分布系数等一系列指标对我国1997年和2002年的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和城市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在行政区内的分布状况仍基本保持原有的不均衡状态。表现在2002年与1997相比,各行政区内首位规模急剧扩大,同时,首位比超过0.5的城市数量增加;从分布系数的指标来看,各行政区内相对于人口分布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高等教育各行政区内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比较均衡。除了个别省份外,从1997年到2002年,分布系数各项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略有波动。(2)我们考虑了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后,对高等教育资源在行政区内的分布状态有一定影响。最后,本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1999-2012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规模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差异逐步减小,但依然显著;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规模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整体而言,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规模的发展受到人口因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影响;从各个分时段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具体影响因素各异,但以人口因素为主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六个年份的截面数据,从规模和密度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变化与影响因素。主要结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在减小,均衡性有所提升;第二,人口、经济、政治资源、文化氛围、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都与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显著相关,政府政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第三,经济和人口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但这两个因素作用的发挥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直被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所重视.文章在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关系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以及适度人口理念下制约人口发展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陕西省为例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素质水平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使得陕西省经济适度人口规模低于陕西省实际人口规模.表明人口因素及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影响着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大小,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适度人口,促进经济与人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2010、2014、2018年地级市常住人口为基础数据,借助Arc GIS与Arc Scene工具,选用人口密度分析、人口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探索性数据分析等,以及三维可视化等方法对四川省市域常住人口分布状况与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市域常住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四川省市域常住人口呈现出"东密西疏"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四川省人口重心大体由东向西偏移,往成都市方向靠近,整体仍处在四川省东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80个区县2000年和2013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集聚度高,西部高原高山区集聚度低的格局,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特点.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以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型为主,目前正朝人口经济协调型的区域类型发展.3四川省各区县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且集聚程度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7.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它需要经历四个时期的演进 :其一是世俗化 ,这个时期要实现高等教育控制权从“神权”向世俗的转移 ;其二是实用化 ,它要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向职业方向的变革 ;其三是大众化 ,即国家需要制定鼓励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出现入学人口大规模增长 ;最后是个性化 ,它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展转向个体的切实受益上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般都需要经历这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分析对象,采用我国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规模和办学项目规模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效应;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考虑门槛模型后,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单调、非线性的关系。根据实证发现,本文建议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对外开放,我国应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调整区域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配置结构,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和农村地区进行经济扶持和人才调配。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运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理论,对华中3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不仅有利于总结扩招十年来3省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上的模式与特点,而且有利于探索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安徽省1978-2013年的教育规模、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发展带动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也是安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安徽省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Granger原因,然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安徽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合理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