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茅盾的《春蚕》和叶紫的《丰收》是现代文学史两篇著名短篇小说,并因写“丰收成灾”这一畸形现象,深刻揭示旧中国农民日益贫困,乃至破产的社会根源而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比较,旨在更为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学习和把握两位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抓住当时广大农村“丰收成灾”的事实,成功地刻划了老通宝、云普叔和旧毡帽朋友们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从守旧、落后到开始觉醒的典型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时代风云。但它们选取的描写角度不尽相同,《春蚕》和《丰收》是以“纵剖面”的形式展开,《多收了三五斗》是以“横断面”的形式来展现生活。这三篇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同情和歌颂了农民的反抗斗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各自应有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写于一九三三年的《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反映三十年代初期江南农村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悲惨现实的名篇。作品以米行粜米、市场购物和船上喝酒等三个各具特点的场面,生动地展开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满怀希望而来,却在米行柜前“进裂了希望的肥皂泡”,直至在酒后直吐自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的情节。在构成作品的这三  相似文献   

4.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6.
李莹 《现代语文》2005,(11):37-39
前言 《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被列为纪德的代表作,国内也发表了很多研究这三部作品的成果。大部分论文、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国内还没有人对这三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作一个确切的定位。笔者认为《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三部小说对纪德成为文坛上令人瞩目的作家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三部作品的创作时期正值纪德的文学生涯由失望、沮丧转向成功的过渡阶段。这三部作品对他走向成名之路,有特殊的意义。其次,纪德的故事体小说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承传,它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有相当大的渊源关系。再次,在这三部作品中,还体现了纪德对纠缠19世纪作家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问题的态度。此外,在这三部作品中已经呈现出纪德小说的那种独特的文学风格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巴金《家》、《憩园》、《寒夜》这三部作品的阅读,发现它们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做“梦”,而且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来写“梦”.那么,“梦”在文本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作家为何要写“梦”,这就不得不引起好奇、遐想和深思,进而去揭开它真实的面纱.  相似文献   

9.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夏目漱石于1905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我是猫》。苏联的特罗耶波利斯基正巧生于这一年,而于1971年写成了中篇小说《白比姆黑耳朵》(以下简称《白比姆》)。猫不必说了,就是猫。“白比姆黑耳朵”乍一看难于理解。“比姆”是一条猎狗的名字,它身上是白色,耳朵是黑的。两部作品都以动物作为组织故事的中心,都采取了一种曲折的反映现实的方法;但两部小说有其独创性。现将《我是猫》和《白比姆》作一比较研究,以期对我们充分理解和研究这两部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来,中国散文通史有16部,中国散文通论有7部。分体散文史中.赋史赋论7部,传记史论8部.寓言史3部,骈文史论4部,山水游记研究4部.杂文史2部,尺牍史、日记史、散文美学史、文章学史各一部。断代散文研究中,有关先秦13部.汉代散文3部,汉赋9部。六朝散文3部,六朝赋3部。唐宋共18部.其中合论唐宋古文及八大家者11部。明8部,清代近代12部,其中桐城派9部。  相似文献   

12.
系统的定义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已给出的系统的数学煊义说明了系统的整体性,同型性、平凡性、结构性,进一步定义了系统的环境及环境系统,开放系统,且在系统定义基础上严格地证明了系统学的三个基本事实:一切系统作成一个真类,非系统的存在性和系统学第一定律;还给出了这些概念和结果在工业、计算机科学、军事和经济领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行动。教学反思具有反省性、创新性、实效性、持续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英语课的教学反思,可以着重应用于: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失误之处的反思,以及强化教学的成功经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网络高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网络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的平台既有传统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和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也有企业或社区等创办的网络大学平台;网络高等教育的基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关键是网络课程、教育软件等资源建设,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在线学习——E-learning。从互联网的发展、从教育信息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网络高等教育的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化学术期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网络上很普遍的存在。大量充斥因特网的学术期刊网页、网站,看似繁华,其实,它的生存状态很艰难。即使目前学术期刊通过网页或是网站参与学术资源的传递,也只是在原有期刊工作模式下的一些补充,还不能被视为“网络期刊”。数字化学术 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谁来的数字化运作付费、平面期刊网络化的技术、学术资源检索的工具和检索模式的合理化等,只有突破这些“瓶颈”问题,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才会真正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相关内容的研究颇多,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且大多是状态性研究,另外,对婚恋观测量工具的开发也有一定研究,不过,现今对于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应用的文写作"现用现查"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现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对接程度的不足,另一方面表明现行的教学对写作主体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欠缺。改造和调整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应该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以培养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中心,充实原理、模式、技法、规则等应用文的个性内容,并形成"原理论—模式论—技法论—规则论—文体论"的合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极其重要的形式 ,记者应该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登场亮相 ,出镜“导视”,尤其应把握现场报道的四种能力 ,即现场观察与判断能力、现场应变与选择能力、现场控制与描述能力、现场设计和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9.
和平研究是弥久而常新的重大问题,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和平文化积淀,应该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应该包括奠基于中国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平理论研究,包括对重大和平问题的研究,对和平战略的研究,以及开展和平文化的普及、进行和平教育等内容.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从人性基础视角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人性偏差,表现在: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同特性”;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