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从相处到相依——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处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建立在现代理性的基础之上,是理性保障的状态;相依是后现代性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首先是一种情感保障的状态。从相处到相依是情感的胜利,更是理性精神的胜利。相依是新的师生关系建构的契机,尽管它仍是一项未竟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试论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性质来说,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组织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提高教师威信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师生关系推行的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至上、培养目标的统一化等理念,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后现代师生关系则主张建立非理性和情感共鸣的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结合后现代师生关系的理念和时代特征,对重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教育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一种新的交往理论——主体间性为切入点,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及成因。要重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并需要消除教育实践中造成师生关系隔膜与阻碍的因素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生交往的困境及出路——基于交往理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当下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处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形态的包围之中,呈现出交往的言语困境、主体困境和场域困境.交往的困境需要在交往中解决,借助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理性力量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高校师生交往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略论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权威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以及后现代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重构,现代教师权威得到消解,教师权威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教师权威与师生关系开始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8.
追求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师生关系是相对于传统师生关系而言的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教育结合为目标,以两种主体直接参与交流为实现手段,从而体现了一种以人际、教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关系体系。笔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就传统师生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这种功能性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缺陷。为解决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提出师生关系应该由功能性向存在性师生关系转变。存在性的师生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从自然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从社会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分析,结合师生关系本身固有的教育特点,可以从理论上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关系,即"社会—人"关系、"社会—社会"关系、"人—人"关系。这三种关系共同构成了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属性。而实践中,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话语表达也经历了一个从"支配—从属"到"民主平等"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认知取向的现代师生现推崇"中心"、追求"同一"、倡导"理性",这些核心现念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在解构现代师生观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也试图建构审美取向的新型师生关系,即从"中心"到"平等",从"独白"到"对话",从"同一"到"多元",从"遮蔽"到"敞开",审美取向的后现代师生观为师生之间自由、和谐的交往开辟了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变革思维范式,强调对人的关注,倡导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平等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师生观中,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我—你"关系、平等对话式关系、共同探讨互惠式关系、和谐融洽的关系,与《学记》所体现的师生观相暗合。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去探讨《学记》中的师生观,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定位与构建研究提供更为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平等与对话”——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解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运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平等与对话”,认为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它充满着生命活力,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培育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的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重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而且要经常换位思考,用尊重、平等、爱护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师生关系奉行师重生轻的理念,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内涵,传统道德与国家政策一起维系着这一教育传统的延续。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民主法制观念的深入,高校师生关系在法制化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转型。如何针对现实情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确立师生平等思想,从转变观念出发,从法律的角度全面推进和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保罗·弗莱雷区分了两种教育观念:灌输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压迫关系;提问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对于前者弗莱雷给予了强烈批判,因为压迫式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变得非人性化了,而后者是他大力倡导的。因为对话式师生关系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是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关键,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总被认为是附属于教育活动的某种次生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无法彰显。其实,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具有基础性、渗透性、生成性等特点,它同样具有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和意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缺失,可通过建构师生"主体间性"及"对话"型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品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共同融入教育的"生活世界";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互动的视野中建构起来的师生关系不应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相互促进、和谐共处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Adult edu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f. As such it is useful to consider a range of adult education programs as belonging to and extending the lineage of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dentified by Foucault (1988). In all such programmes, even the most individualistic, there are implicit or explicit theorizati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self and the way the self relates to others or to society more gener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of the dominant theorizations of the self in adult education: the psychological/humanistic and the sociological/critical; and to comment on the ‘solution’ proferred by a postmodern theorization.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is valuable in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of theorizing some kind of originary, core, true, stable, or ahistorical self. Nevertheless it is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at in many of the sites in which adult educators work, the pursuit of a coherent, continuous self is indispensable to transformative (and thereby resistant) adult education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