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外来文化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碰撞的产物,因此,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就必须结合我国的政治文化特点,借鉴西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7,(5):73-76
辜鸿铭是一个"内中外洋"的文化混血儿。在文化危机深重的社会环境下,他采用西方话语承担起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使命。纵观其一生的思想文化活动,他始终在这样的一条文化道路上进行抗辩:追寻个体身份认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人类文明走向。尽管他将建立社会文化秩序的期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到儒家道德文明之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置于整体历史语境下可以从他独特的话语形式中看到其思想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传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思潮中,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西方重要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学者同样在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对全球化话语的合法性加以思考,并对全球化中的传媒文化加以定位,进而表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即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互动对话,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羌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相邻共处,两个民族文化互相采取了对话方式而共享共生。在对话语境中,羌族释比以本文化核心信仰与信仰的表达方式为元话语。把认同藏传佛教与本教文化中相似部分作为共享平台,成为本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对话中显示与发展了羌族文化硪西纳谷价值与归约,也成就了羌藏文化和平、和谐、共处、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7.
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不和谐,不平衡的。弱势文化有自己本身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西方文化失落的今天,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应该保护汉文化圈中的多元文化,以丰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采访时抛出了新颖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的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这句话的内涵是很深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上的优势,在文化领域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众文化受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精神衰落,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又由于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西方标准和西方话语的制约。从西方反面经验和韩国的正面经验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最经济有效的,但是大众文化产品也只有包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只有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文化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无神的庙宇-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上海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后现代学语境是带有某些西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宽泛的化语境,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多元化的取向下倡导个人独立的话语空间。试图在后现代化语境中,对上海当下的批评和创作进行一番整体性评述,并期望众语喧哗成为民族人价值重建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袁晓军 《文教资料》2007,(11):74-76
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同时也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成为90年代文化批判的主要话语资源之一。应当说,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在进入中国以后,不少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对于不同的语境缺乏应有的反思和警醒,致使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极大的错位与变形,甚至违背了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与灵魂。本文拟从西方文化研究话语资源的中国化入手,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及文化批判的引进,发展现状及其前途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各国文化相互激荡、互相交融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只有加强交流与对话,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精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才能共建全球文化体系。中国要摒弃华夏文化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不但要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拓展国家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扩充和发展国家文化的影响力的重要选择,但是,出自西方政坛学者的这一概念与我们的"国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需要辨别的差异,我们今天急于完善国家文化的努力是否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甚至警惕的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软实力"讨论中被忽略的一系列"硬道理"。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成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生成内在地要求文化自觉。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自觉既面临着传统文化糟粕因素的挑战,又面临着西方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防止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西方宗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他们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传播了近代西方文化,特别是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西方传教士又把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传入西方各国,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流向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呈现出发生变换的情形,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要流向截然相反。因此证明一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主动还是被动、是高位还是低位、是主要流出还是主要流入,最终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定是融合,但在融合中独特和传统依然会延续。融合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全球化并非追求无差异的单一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并非推行文化扩张。应当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互动、推进融合的文化交流机制,改变西方强势文化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带给人类的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交织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取得成就的商人。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民族企业家中产生了中国近代儒商。他们既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工商业思想和科学管理,又全力继承传统儒商文化,建构近代儒商文化。近代儒商文化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与西方近代商业文化片面崇尚功利性的工具理性不同,近代儒商文化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将道德性的价值理性和功利性的工具理性相统一,提出了义利合一和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烙印和时代特色的命题,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使命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自我觉醒,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与繁荣、不断自我反省,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生产与传播、强化自我创建,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大众传媒不间断传播,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之一,这种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它所带来的西方强势冲击着本土的民族体育。在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中要正确对待现代西方体育强势所带来的影响,要在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基础上获得新发展,使本民族体育文化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西方体育也应该逐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