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婷 《新读写》2020,(4):42-4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夭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长,高中语文第六册83年版、88年版注为。高”,此视“长”为形容词。第二册2000年版试验修订本(以下“试验修订本”五字省去)注为“长(zhang),生长”,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1版)将《谏太宗十思疏》的首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释为:“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长(Zhǎng):生长。”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有些不妥。对这个解释提出不同意见,主要是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为依据:本文的首句为三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处的“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解释为:主谓之间的助词。所以“长”、“远”和“安”都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但后两者却分别解释为“长远”和“安定”,依然为形…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除了所提十条建议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内容中肯而外,还在于文章本身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巧设类比,揭示论点 奏疏一开始,就借助于生动的比喻,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正面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7.
不死酒     
明代浮白斋主人《雅谑》: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相似文献   

8.
唐朝初年,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即: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不死酒     
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相似文献   

10.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建设一流大学,是各高校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而提出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科研固然是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而一流的管理也是构成一流大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德育》2011,(7):61-62
胡锦涛同志指出:"德是育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木之长,必固其本。我们江西省景德镇二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14.
常羊学射     
徐华 《阅读与鉴赏》2007,(9):68-68,71,72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③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16.
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官,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日:“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创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相似文献   

17.
斗牛而废耕     
卫懿(Yi)公好禽兽,见(?)(di)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在耕不在(?)。(?)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而教(?),农官弗能禁。(改写自明·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19.
题目1.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射道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指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对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摘自明代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20.
题目1.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射道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指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对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摘自明代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