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蟋蟀,俗称蛐蛐,古书中称为蛩, “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有着“天下第一虫”的美誉。蟋蟀又名促织, “谓其声如急织也” (崔豹《古今注》),蟋蟀的鸣声很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  相似文献   

2.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3.
<正>晚饭后,我和母亲在紫藤架下散步,抬头望天,月朗星稀,忽闻脚下草丛间虫鸣悠悠,有着秋天的意象。母亲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三伏里面有一秋,天快凉了,寒虫都叫了。寒虫,是我们对蟋蟀的别称。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蟋蟀有众多名称,皆因其叫声,"蛐蛐"、"吟蛩"、"促织"等,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  相似文献   

4.
诗意蟋蟀鸣     
王会华 《山东教育》2013,(12):62-62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曾经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蟑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豳风·七月》对蟋蟀的记述更为详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5.
历来认为《古诗十九首》为太初以前作品的根据,是《东城高且长》、《凛凛岁云暮》和《明月皎夜光》这三首诗。就《东城高且长》说,有人依据《毛诗·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这诗既云“岁暮一何速”,又云“蟋蟀伤岁促”,可见它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但《毛诗·蟋蟀》一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暮”,再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逝”,是夏正的秋,也可叫做岁暮。因而不能由这两句诗而肯定本诗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斗蟋蟀     
蟋蟀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种,在我国有30多个品种。我们饲养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蟋蟀”。蟋蟀的正式名称叫“中国斗蟋”。内行一般称之为“虫”,南方称之为“赚积”,北方叫“蛐蛐”,其他的异名还有:促织、促鸡、莎鸡等。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按12生肖排列,也称作“鸡年”。下面是我搜集的“鸡”字成语,经反复查考,现整理如下:木鸡养到。源于《庄子·达生》。纪省子为周宣王养斗鸡,才10天,宣王派人来问:“鸡能斗吗?”纪回答:“不行。”10天后又有人来问,纪回答还不行。又过了10天再问,纪回答:“鸡还盛气而怒视,不能斗。”直到第40天,纪终于说:“别的鸡鸣叫,它不为所动,精神凝寂,简直就是一只木鸡,差不多了。”出场结果,场场斗赢。后人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学养精深。鹤立鸡群。源于《世说新语·容止》。两晋时期,嵇康和他的儿子嵇绍,父子俩都是一表人才,当时的人…  相似文献   

8.
先秦有容量单位与束数单位之分,稯禾之稯、秉刍之秉为束数单位,稯禾即40把禾,秉刍即1把刍。出土实物佐证容量单位秉为16斗,排除6斗的可能。据《太平御览》引《小尔雅》之“■谓之缶,缶谓之钟”,疑■、缶下本有“二”字而被当做重文符号误删,此为缶米即32斗米而非40斗的凭据。但在《鲁语》语境中,稯、秉、缶也可能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量词。  相似文献   

9.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太史‘自叙’之作,其自注之权舆乎?”此说未允。自注实始自先秦。先秦古籍中,已见自注之滥觞。如《周易》、《左传》、《庄子》、《荀子》等。然,先秦自注多限词语、且皆只言片语,零星散见,未成系统,至汉司马迁于《史记》中,自作注解,释义、注人、训事、解理,而为“一家之言”发展了先秦自注之初篁,而成一代自注之体系。理清《史记》中自注文体例,读懂史文中之自注,对理解《史记》的内容以及廊清后世文中自注之渊薮,皆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12.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13.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4.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乎?"曰:"未也。方虚骄①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②。"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③。鸡虽有鸣者,已无变④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⑤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选自先秦《列子》)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相似文献   

16.
卤簿之名起于秦汉时代。据先秦古籍《周礼》所记,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可见卤簿之制渊源甚早。应劭《汉官仪》称:“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东汉蔡邕《独断》说,卤簿有小驾、大驾、法驾之异,而不详卤簿之仪。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5对卤簿的解释较为详细,谓:“卤,大楯也,字亦作橹,又作(木卤),音义皆同。卤以甲为  相似文献   

17.
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中,流沙河暗引了宋代姜《齐天乐·蟋蟀》中的“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句。课本只对“呼灯篱落”一语作了出处的简注,句意作何解,需寻波探源,作进一步查阅、研究。《齐天乐·蟋蟀》是姜黎与友朋聚会,‘们屋壁间蟋蟀有声”“仰见秋月,顿起幽思”而即席吟咏,为后人留下的内涵丰富、“托寄遥深”(郑文体《负暄杂动)的词。视录于此: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相似文献   

18.
“美刺”之称,溯其源当在先秦。据朱自清《诗言志辨》考证,本于《春秋》传家。公羊、谷梁解说经文时多用“褒贬”、“美恶”诸词。例如,《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谷梁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散文诗发展轮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我国支派曼衍的文学史长河中,较之诗和散文,散文诗虽只是涓涓细流,却也是源远流长的。诚如郭沫若早在一九二○年所说的:“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屈原《卜居》《渔夫》诸文以及庄子《南华经》中多少文字吾人可以肇锡以‘散文诗’之嘉名者在在皆是”(《文艺论集·论诗》)。屈原、庄子之外,王羲之、郦道元、陶渊明、柳宗元、陆龟蒙、欧阳修、苏东坡、归有光、袁宏道、张岱、龚自珍等名家的一些作品,有人就认为是古代散文诗的杰作。古人评郦道元的《水经注》为:“其法则记,其材其趣则诗也”,虽还没  相似文献   

20.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