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人物是小说作品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不断推进的今天,聚焦小人物形象并进行全面深刻的审视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对小人物悲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小人物的书写价值,对厘清小说阅读教学如何进行要素精准聚焦和文本合理审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春明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承载着他深切的情感寄托和文学诉求。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呼应和承继,而且对当代文学特别是大陆当代文学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对照和借鉴。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场域中,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生活在乡村的乡土小人物的"常"与"变"和生活在城市的小人物的挣扎与求索,展示了黄春明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国作家黄顺元以一个普通小人物的身份来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不仅高歌小人物的人性之美,而且颂扬普通生命的难能可贵,从而使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平民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其实我们都是不惹人注目的小人物,但我们并不因渺小而自悲,而自暴自弃;我们选择不了身世,选择不了富贵,但我们可以选择快乐,选择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5.
《立春》是一部平民电影。它以社会下层小人物为主角,着力表现他们在践行梦想过程中的生存困境。妥协、放弃和坚守是追梦者的三种结局。在梦想的路上,无论选择放弃、坚守和妥协,他们有一点相同,就是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善良,保持着对生活光明的渴望。在践行梦想的过程中,每一种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影片在揭示小人物的挣扎与痛苦的同时,并没有把主题引向生存的荒谬和绝望,尤其是后半部分,通过各种感人细节来表现小人物们珍视生活的态度,给风格沉郁的影片增添了不少亮色和暖意。  相似文献   

6.
郭平的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和小人物群像的刻划,再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普通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们在改变自身生存状态上的努力,对流俗的抵抗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找。  相似文献   

7.
余华后期作品多以苦难为主题,从个人先锋主义到民间关注,以小人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却总是不断重复的情节和对话中,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小人物的智慧、小人物的原则和小人物本身固有的悲剧。文章将要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社会特殊的演进过程造就了一批生存于社会阶层缝隙之中的城市小人物,张天翼将这些小人物纳入观照视野,在他的文学世界里逐渐形成一个“向上爬”小人物形象系列。张天翼往往淡化小人物物质和经济上的贫穷和困顿,更多地着墨于小人物受到“古训”戕害后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深刻挖掘下层民众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张天翼对于小人物的独特观照,显示了知识分子话语的理性警觉和对于民间大众话语的善意警示。  相似文献   

9.
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哲学总能引起我们的无限反思,他们身上那种对生命的执着以及顽强旺盛的生命欲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因为小人物的生存哲学中往往包含有大智慧,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社会的沉疴。比如面对生存的困境,阿Q选择了"狗"式的生存哲学以及"精神胜利法"和"忘却"两大法宝,徐福贵则选择了"牛"式的生存哲学,而这两种生存哲学在中国民间底层社会都非常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小人物的心灵隔膜问题,即小人物之间的心灵隔膜、小人物夫妻之间的心灵隔膜、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心灵隔膜.小人物的心灵隔膜问题主要是指人们由于情感上的不相通和彼此之间的不理解而导致的个体的内心痛苦感受.它暴露的是俄罗斯民族国民性的历史积垢,体现的是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对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11.
东瑞小说执着关注于香港底层社会中小人物命运, 塑造了多种小人物形象, 在艺术上有探索意义。本文通过对东瑞小说的解读, 分析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并考察了其美学价值和创作成因。  相似文献   

12.
姚纳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将这两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鲁迅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更为详尽,对旧时代的批判更为深刻,更为尖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人物代言人"的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特别关注台湾五、六十年代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的变迁对底层小人物的影响。他以"真挚的人生态度"描绘出这些小人物在逐渐异化的社会中不幸和屈辱的生存状态,通过广告人坤树、画广告的油漆匠猴子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他们的悲剧性命运,谱写了一曲曲小人物的悲歌。  相似文献   

14.
他实在是个小人物。也不知自己是哪根筋跳得不正常了,放着那一大堆光芒万丈的人物不写,居然要来歌颂这么一个小人物,一个叫佐佐木的眼镜男孩。这种称呼真的很相称呢,小人物的性格,小人物的举止,小人物的言语相貌身份才能,甚至  相似文献   

15.
鲁迅塑造的“小人物”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又是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存在。立足于新教育叙事“呈现—分析—揭示”的基础模式,选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叙事学角度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者与文本内容,确定叙事点、叙事思路、叙事话语。分析发现,三个“小人物”的心理表现体现于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双重作用,心理特征呈现为黯然失色下的五彩斑斓。他们外求于人,内求诸己,心理本质为抗争性、时代性与影射性。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不仅深刻认识鲁迅的写作思想,还对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与课堂教学实践产生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视角审视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以“真挚的人生态度”关心底层小人物,写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小人物不可逆转的悲剧性人生宿命,在对小人的悲剧书写中,融注自己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契诃夫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名。“小人物”的题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题之一(另一题材是“多余人”形象)。在契诃夫之前,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外套》都曾经塑造过“小人物”的形象,虽然写得很成功,但毕竟只是少数的篇什。契诃夫则是全身心地去关注“小人物”,并把反映“小人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表面上看,契诃夫似乎写的是生活小事,实际上却表现了“小人物”的痛苦生活,嘲讽了他们卑微的奴才心理。《万卡》、《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就是契诃夫“小人物”系列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悲剧》对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进行了集中的、典型的、深刻的描写。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析,剖析了其悲剧性不仅在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丑恶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更在于作为国家文化核心的进取精神、家庭伦理、爱情信念、宗教信仰等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的迷失,从中折射出时代的“深层悲剧”。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在新时期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新时期之初即以揭示"文革"造成的种种"伤痕",描摹了苦难的图景,并直面社会政治来阐释苦难的成因。20世纪90年代后的文学逐渐疏离于政治意识形态时,刘心武一直以启蒙者的精英意识来关注弱者的生存体验,维护底层小人物的人格尊严,成为启蒙文学精神价值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