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作为一种哲学的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的"哲学"的教育哲学和作为具体的实践哲学的教育哲学三种不同形态(或发展阶段),对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阐述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源于对理论的批判,发展对于教育实践问题的关注,并最终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的实践性是判断教育哲学是否具有学科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准,也是教育哲学成熟的重要特征之一,集中体现了教育哲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首先严格界定了"合乎事实"之"真",但在认知理性精神异化悖论的影响下,接下来却以混淆概念的方式把"合乎逻辑"之"明"说成是一种更重要的"真",结果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造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其实,合乎事实之"真"才是认知行为的主导目的,合乎逻辑之"明"则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工具.只有深入辨...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千百年来哲学存在的根基问题,但是到了现代,却遭遇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彻底颠覆与批判,同时也使哲学这门学科本身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本人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及其后续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和著作。明确地提出,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之根,是不能被废除和终结的。我们应从"非实体性"层面,即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归结为"形上追求"所具有的活力本性上来,从而使"形上追求"成为人生存的一种超生命的精神需求,变成指导和提升人生获得意义的一种理想生活观。  相似文献   

7.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着秩序和自由的关系。如何既让人发挥自己的潜能,又能使整个社会有序发展,一直是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问题。任何社会秩序的构建都必须处理好秩序与自由、活力与稳定的关系,当代中国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就必须处理好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与作为客体的党的关系。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思路,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中的党群关系互动上,探讨当代中国的秩序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相反却把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始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情与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的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中的作用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构成要素。哲学与文化的最终指向是生命与幸福,这种指向的表征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是社会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运动。文化作为人类卓立于自然界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其传承灵魂是不同时期的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哲学作为思想的动态化系统呈现,其实践表征必然是民族性的文化,这是哲学的文化。文化与哲学的切融点是生命与幸福。  相似文献   

12.
在杜威那里,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并最终落实于教育实践之中.教育实践是教育哲学的成"学"之本.倘若脱离了教育实践,自根自本,教育哲学就沦为了搬弄概念的语言游戏以及为理论而理论的孤芳白赏.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守护本真的教育,批判教育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思想与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思想倾向却是一种十足的"反美学"。这是因为海德格尔认识到,美学的背后乃是现代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框架,这种主体—客体框架使得作为主体的人不断地控制和制造作为客体的对象物。这一主体—客体框架作为现代技术的本质,隐藏着原子弹爆炸式的灾难性后果。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克服美学,克服这种主体—客体框架,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本质,才能使艺术成为对现代技术社会的救渡。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古代哲学的研究重心在于本体论,近代哲学转入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统一。康德从带有先验色彩的主体能动性出发,第一次建立了主客体统一关系;黑格尔在主体建立客体唯心主义基础上辩证地理解主客体关系;费尔巴哈在直现、感性、唯物的基础上理解主客体统一。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主客体关系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界定体育观赏的概念入手,从哲学上论证体育观赏是休闲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体育观赏作为一门学问所应具有的学理框架以及教育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犯罪客体不论是法益或是社会关系,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其对社会危害性抽象的表现应当纳入犯罪概念之中而非犯罪构成。犯罪客体必要说从规范评价、价值评价以及直接决定此罪与彼罪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但其理由都是值得商榷的。"犯罪行为二元论"作为一种剔除了犯罪客体的犯罪构成理论,与传统四要件理论相比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对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是实践探索的产物,但我国立法并不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将作为用益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并不意味着承包权和经营权也是用益物权,将经营权界定为经营性债权更为符合法律逻辑,不违背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基本原则,更能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经营权不能成为抵押权客体,作为质权客体更为适宜.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应在法律体系内规范其内涵,构建合理的权利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