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带着满心的期待和对桃花源的无限向往,我踏上了走进桃花源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3.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李乐微笔下的“空中楼阁”,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它建在陶潜的“桃花源”里,坐落在山脊之上,是绿树掩映下的“青青美庐”,是花团簇拥下的“飘香雅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里,李乐薇把疲惫的心灵安放,从此心灵不再流浪,并执陶潜之手,独善其身建设精神家园。一、“理想家园”表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归隐情结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相似文献   

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5.
<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与世隔绝的一个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如果你仔细琢磨:如果他们的话可信,桃花源可够恐怖的。为什么?从秦到晋,至少500年,假设他们的祖先初来时100人,500多年后,桃花源里该有多少人?就算他们缺医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8.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9.
发挥政治课优势 突出德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来概括教育的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处于核心地位,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广大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一、把握时代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在市场经济时代,校园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青少年学生也不是“桃花源”中之人。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与世隔绝的一个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如果你仔细琢磨:若他们的话可信,桃花源可够恐怖的.为什么?从秦到晋,至少500年,假设他们祖先初来时100人,500年后,桃花源里该有多少人?就算他们缺医少药,死亡率高,人口50年才翻一倍吧,那500年后,桃花源里至少10多万人,一个小村子怎么住得下?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一句,课本来作注解。此句的谓语动词“问”没有主语,究竟谁作主语呢?一般教学参考书译为:“(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也就是说此句的主语是他们(桃花源人)。笔者则认为此句的主语应该是“渔人”。以“桃花源人”作主语,乍看似有道理,象是承前省略主语。但纵观全文细味之,便觉不妥。首先,桃花源人既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不应该提出“今是何世”的问题。再者,就连桃花源人的“男女衣着”,也“悉如外人”,还有何疑点要问“今是何世”呢?可见,以桃花源人作主语,是不符事理的。渔人“缘溪行”,突然发现了桃花源这一“绝境”,本来就觉奇异了,再听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既然是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在刘子骥探访之后,就“遂无问津者”了呢?这个结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诗文的结句是通篇来龙结穴之所在,往往蕴藉含蓄,具有深刻的意义。这句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在本文及《桃花源诗》中有着深刻的反映。《桃花源记》始终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桃花源这样一  相似文献   

13.
和谐之旅     
第一篇:梦想篇(背景:多媒体播放配乐配画朗诵——《桃花源记》精彩段落)主持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千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外桃源也成为理想世界的代名词。可以说,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但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呢?桃花源是不是呢?学生1:桃花源只能是理想中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学生2:桃花源虽然没有战争与饥饿,有着宁静与自由,但并不是人类的美好社会,它只是代表封建时代下层人民的渴望,它忽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空间。学生3:世外桃源的美丽,依赖于它的与世隔绝。而闭关自守,只能是落后与淘汰…  相似文献   

14.
备课资料库     
资料一: 《桃花源记》的五次悬念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全过程,写得若有其事而又离奇神秘,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文中设有五次悬念,五次曲折。   一悬:“忘路之远近” (怎么办 ?)一折:“忽逢桃花林” (一喜 )  二悬:“复前行,欲穷其林” (会怎么样 ?)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疑 )  三悬:“初极狭,才通人” (怎么办 ?)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惊 )  四悬:“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怎样 ?)四折:“诣太守,…  相似文献   

15.
一千多年前,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记》,文章讲述了一个世俗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遭遇。陶渊明幻想了一种“不施不惠,而物自足”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人和谐相处、皆能自得其乐的社会,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从此,“桃花源”成了世人心中独立于尘世喧嚣之外的净土的代名词。正如“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瓦尔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17.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相似文献   

18.
一、“悉如外人”的主语是什么?吴奔星同志转引的陈正凯同志的文章与吴同志本人对“外人” 的解释很有启发性.陈正凯同志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方式也许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人们的衣帽穿戴这些随时代风俗而变的东西,决不可能历两汉、三国、两晋的许多朝代而依然不变.……桃花源外人们的服饰怎能和与世隔绝的桃源中人的穿着悉同无异呢?” 吴同志说:“第一个‘外人’是从‘晋太元中’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伟制和巨构,其艺术成就之高,使人叹为观止。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二字,记事则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抒情则未着一字,寄寓极深;写景则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无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爱读此篇。所以唐代大诗人对他十分仰慕:“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前面的记。写的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事迹。诗和记从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来看都不相同。诗中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一、何谓“乌托邦”? 有人说“桃花源”是“乌托邦”理想,那么,什么叫做“乌托邦”呢? “乌托邦”是指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本来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