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v纪录片创作边缘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创作题材、创作主题和审美三个方面.其边缘化的倾向体现了dv纪录片创作多元化的局面,有助于个体精神的自我表达;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传媒歧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解构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2.
伊文思一生的纪录片创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为世界正义与和平事业呐喊助威,二是自我心灵与精神探索的个人化抒写.本文以其经典作品<雨>和<风的故事>为文本,探析了伊文思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个人化抒写.纪录片通常以真实、客观、零度情感为要旨,伊文思的个人化探索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纪录片拍摄的不断发展,"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经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起来,以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特色手法弥补了拍摄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或弥补了其情节单一、资料不足等缺点,活跃了原本单调、沉闷的记录空间,丰富了纪录片内容的同时还使观看者眼前一亮,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而"情景再现"手法的滥用很容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也就是说"情景再现"的失真与纪录片的"非虚构"产生了矛盾。通过探讨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进而提出正确应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其在纪录片中发挥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出现是以"个人化"、"呈现真实"、"独立制片"等来标榜的。但是,这种"墙壁上的苍蝇"观察方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周浩导演的独立纪录片《龙哥》中,不仅让观众去反思了影片中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以及创作者的介入对影片发展的影响,同时,导演周浩通过影片也在反思个人对事件影响的存在。本文通过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和摄像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来探析独立纪录片在创作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在九十年代多元化文化语境中,"女性个人化小说"因其反传统写作方式和叛逆精神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九十年代"女性个人化小说"以自觉和艰难探索的姿态,对传统艺术手法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这为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多样化的演变进程做出了建设性的成绩,开创了小说文体文化的审美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影视传播形态,越来越追求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从而为纪录片打上了个人化的烙印,从纪录片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创作者的价值观,而纪录片又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渠道为受众所接受,纪录片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受众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孙桂杰 《今传媒》2011,(9):141-142
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影视传播形态,越来越追求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从而为纪录片打上了个人化的烙印,从纪录片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创作者的价值观,而纪录片又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渠道为受众所接受,纪录片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受众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旅游卫视是省级卫视中最早进行频道专业化的,其中一档栏目《行者》中的系列纪录片,以其个人化而非商业产业化的视角,进行个人化的叙事,强调个人发现的大众分享,现实风格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其叙事艺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静 《现代视听》2015,(1):43-49
中国纪录片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类别分支逐渐广泛,但纪录片的内容普遍较为生涩,如何让广大观众渐渐接受纪录片,其表现手法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环节,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创新性,使纪录片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类片种;本文认为,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0.
刘艳秋  宋志宏 《东南传播》2021,(11):139-141
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以个人化的视角填补了传统纪录片的空白.私纪录片在早期因其自我、私人化的表达,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化媒体环境不断扩展,私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和个体属性,在题材选择、影像制作、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逐渐向公众化转型.呈现出自我疗愈与共性表达、自我认同与社会共鸣、私人影像与社会版图的有机融合.私纪录片的个人叙事与传统纪录片的宏观叙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像记忆,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时评是一种"个人化的公共写作",更简单地说,就是"公民写作",以公民身份写作,为公民社会写作.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公民则有了更为顺畅的表达路径.但是,有价值的公民发言,有效率的时评写作,尤其是媒体上发表的正式言论,则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则,追求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葛明 《现代视听》2011,(10):48-50
电视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在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解说词的写作更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何让解说词生动、形象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时代性,使解说词能够突破文字和语言的本真力量,达到在更广阔范围传播的效果,引发观众思考、开启思想的通道,是写作者应该着重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前,dv短片、dv记录片尤其是dv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不断获奖,在国内却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从生产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不应忽视日益繁盛的dv文化和dv影像.本文试图把dv文化和dv影像置身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探讨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吴红雨  江美仪 《新闻大学》2020,(1):86-100,128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背景下,本文聚焦医疗纪录片,分析其在医生、患者群体的形象构建与医患关系认知引导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可知,医疗纪录片构建了医者职业身份之外立体饱满的个人化形象,也呈现了带有家庭、个人属性的多元化的患者媒介形象。通过对医护群体与普通受访者的深度访谈,研究主要得出三方面的结论:对于医者媒介形象,医疗纪录片拓展了人们对医者形象的认知,但并未对其原有的负面认知产生根本性改变;对于患者媒介形象,医护群体认可其呈现的多元丰富性,且普通受访者表示可通过旁观患者行为获得启示;在医疗过程认知的影响上,受访医者肯定医疗纪录片科普医学与医疗过程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静 《今传媒》2015,(1):98-99
纪录片是一种内容追求本真、贴近拍摄对象主体本身的片种,它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并且注重影片的画面质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便是《大国崛起》产生的背景,而《大国崛起》的出现让中国电视纪录片重新受到了关注,在内容方面另辟蹊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6.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以"老百姓拍摄自己的故事"等独特之处吸引了观众,迅速成长为公共频道的主打栏目.本文以为文本,洞察社会大环境的"天时"、栏目所在媒体平台的"地利"和紧密联系群众的"人和"三个方面具有优势的dv类电视节目,在分析中提出dv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不足并简要预测今后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袁媛 《新闻前哨》2004,(7):54-55
2003年,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栏目中推出了一档系列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该片的播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该片讲述的对象是城市,但却以作家个人化叙述为切入点,在对城市纪实的界面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赏析该系列纪录片,如同走进作家的记忆,神游于伴随作家成长、浸透作家感情、融人作家血液的城市之中,荡气回肠间竟已全然忘记自己感受的是  相似文献   

18.
耿乔 《东南传播》2014,(10):38-40
将社会的千姿百态通过影像手段来记录——这不仅是纪录片的职责,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将社会的历史缩影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展示——这不仅是对传统纪录片的创新,也是纪录片迎合市场需求的意义所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可避免要运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但是历史不可重演,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便要结合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历史影像资料、特技运用以及多观点融合的不同向度来进行论述。讲述故事、记录变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已不再是小众、个人化的艺术品,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下,它将带给我们一种新历史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在电影电视制作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纪录片作为一种讲求"真实"的影片类型,其在自身的探索发展过程中,采用动画这种形式表达和处理人物、场景和事件引起了很大争议。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成功地以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一场战争,很好地融合了动画的艺术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使我们对动画纪录片如何处理和把握真实有了崭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字写作在纪录片剪辑中的映射和运用,体现了艺术手段的互通性,剪辑人员通过剪辑,能够将画面有逻辑地进行组织,然后更好地诠释。在文字中形象地看见、听到,所以文字写作的技巧与纪录片剪辑的技巧能够相互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