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导师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它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高中实施“导师制”必须:明确“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导师”的工作职责;建立师生间的学导关系;健全“导师制”工作制度;强化“导师”的绩效评价和奖励。  相似文献   

2.
从多方面讨论了我国现阶段高中学校在小班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导师制的教学实践,谈了在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三方面的体会,即导师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分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语境下,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着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困境。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构建融全程、全员、全面于一体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导师群组全员性、指导内容全面性、指导过程全程化的"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是:"三位一体"导师集群,通过梯队式的科研指导和差异化指导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以选聘、考核与激励制度予以保障。在研究型大学推行"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应兼顾规范与灵活原则界定导师群组职责;借助导师制育人模式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激励机制为主体健全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5):115-118
学分制视阈下,本科生导师既是学业导师,侧重于学生的专业辅导和综合技能培训,又是学术导师,重视学生的学术引介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在现实层面上,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既需继承欧美知名高校导师制的内涵要义,更要立足于我国高校教育环境和现有教育资源,在广纳师生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选课制,并坚持自由民主、灵活多样的原则为学生选配导师。同时,需要逐步构建以"互选导师+随机导师"模式、"课程导师+科研导师"模式、"个人导师+团队导师"模式等为核心的立体网状运行模式,而此对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效果也是颇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导师制是指为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班级导师,大学生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引路人。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班级导师可以由基本专业课教师兼任、校内党政行政教师兼任、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等几种类型。指出班级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由"师生信息库"、"先进创新团队"、"经验推广站"、"科研教学联动部"四个功能模块和一个学生工作协调办公室组成。我国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的实施途径包括出台鼓励推行班级导师制的政策、制定推广班级导师制的激励措施、加强班级导师的培训和创造以做班级导师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6.
江苏开放大学已经明确了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实行"学务导师制",这是学校服务与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所谓"双导师制"即负责专业教学的课程导师与负责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学务导师"。"双导师"负责制是江苏开放大学与江苏电大的不同,也因此区别于其他各级各类的"网校"。学务导师是开放学生服务与日常管理的具体责任人。学务导师负责学员的学籍、选课、甚至毕业的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在本科阶段实施的一种导师培养制的人才培养制度,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作用、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学业导师的具体实践工作,对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了讨论,学业导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在实践中"双导师制"却存在着培养理念由"知识本位"偏向"就业本位"的错误;个性化、生活化的"双导师制"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不协调;导师力量薄弱,受益学生少,制度红利不突出;导师动力不强,师生之间及导师之间交流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由"知识本位"和"职业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管理制度;加强"双导师制"导师队伍建设;建构导师小组,加强相互联系形成指导合力;增强学生的师范"专业情意",提高其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信息广角     
中学生可自选导师北京八十中改革教学方式高中生像研究生一样 ,在校可选导师确立自己学习和攻关的方向。北京八十中目前已有六位学生采用了这种导师制高中教学方式。目前该校对在某一领域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 ,根据学生不同兴趣、专长 ,由学校出面帮学生联系各高校名师 ,专门为其进行辅导 ,带领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的学科知识 ,发展个性教育。这种形式在北京中学尚属首家。据了解 ,所有八十中学生都可向学校提出配备个人导师请求 ,学校将组织老师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的学生可获得学校出资聘请的校内外知名导师的单独辅导…  相似文献   

10.
导师制是高中德育工作在新时期的一种有益探索,它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业与道德同步指导的一种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制度。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使高中导师制的教育途径网络化成为可能。社交网络丰富了德育资源,拓宽了德育渠道,有利于提高导师辅导的效率和效果。导师运用这一新平台开展德育工作时可采取利用社交网络更新和共享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家访,创建主页进行多方互动以及个别化辅导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本科生教育进一步普及化,其教育目的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对2013级学分制下的本科生教育进行全程导师制的探索和试点。在健全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前提下,对全程导师制从定位到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双重模式、导师与科研团队互补模式和导师与企业导师交叉模式的"三位一体"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以期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业导师制虽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影响力较低、单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过多、指导的频率过低,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建议有正确定位学业导师的角色、建立科学的学业导师配备机制、完善学业导师的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学业导师的指导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在国内外大学实行的学生学业及生活管理体制,由于中国高校实行较晚,故对导师制的理解和要求各个学校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定位不明确、师生比例失调、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名存实亡等诸多问题,致使导师和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层面对导师制的关注,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导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了解,确保导师制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大学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度,是新形势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高专大学生导师制建设中,存在大学生导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对大学生导师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导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导师与辅导员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尽快明确大学生导师的定位与职责,提高导师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大学生导师培训机制,提高导师的"专业化"程度;协调大学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形成合力机制。同时,大学生导师也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和发展阶段,努力探索引导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是目前高校本科生教学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导师制重建了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交流的互动空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导师科研梯队建设的后备力量。当好本科生导师应当"粗中有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导师制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流脉。普通高中引入高校导师制是可行的,任课教师可担负起导师的职责。从而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用“大班小班化”的指导模式可实现全员导师制。通过对学生进行周期性谈话、研究性学习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专题讨论,通过写周记和电子邮件等文字交流方式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导师的特质和指导策略直接影响智能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影响品行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导师的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大价值意义,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在观念层面上应还原其"因材施教,帮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和理念;在具体对策措施上应按照合格评估要求努力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切实建立导师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完善导师工作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导师制配套制度建设,加大对本科生导师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工科专业院校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而就业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指标之一。将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与就业指导工作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也是学生的就业导师。以湖北民族大学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职能界定、奖励考核机制等,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协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各项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就业服务与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红河学院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二维列联表独立性检验、对应分析方法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性别、学生是否挂过科、导师单次指导人数这三个因素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学生与导师的匹配度,导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导师帮助,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学生出勤导师活动的态度、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学生的年级、导师分配方式、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学生个人规划的清晰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利用对应分析方法给出了各相关因素的属性与导师制五级实施效果的对应关系,为导师制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导师制是中小学校借鉴大学导师制模式,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通过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主体成长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个性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小学导师制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自主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然诉求,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是对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