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可否认,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落差。落差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内容的难易、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异等,但也不乏教师教学本身的问题。很多教与学的落差,恰是教单方面作用的结果。于是,正确认识教与学的落差,勇敢剖析教对形成落差的影响,回归教学该有的常识,成为减少和缩小落差的关键。一、平移经验造成落差,教学需要明晰"学习的起点是什么"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具体的情境(如下图所示的情境)中,学生不会找"单位1"。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文化传递。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同代人相互传递、交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有传递意味着有落差,有落差才有教与学的可能。"三喻文化"为我们寻找教与学的落差,确定学习的起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不可否认,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落差。落差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内容的难易、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异等等,但也不乏教师教学本身的问题。很多教与学的落差,正是"教"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教与学的落差,勇敢剖析教师的教对形成落差的影响,回归教学该有的常识,将成为缩小落差、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专题"栏目是《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的重点和特色栏目。2014年本刊呈现的《教与学的落差》《让儿童享受"智趣数学"》《口语评价的创新实验》《基于学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自觉创新教学行为——苏派青年教师课程创新案例专辑》等选题,是对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特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度思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正>"落差"本指"河道上某一段的两个地点,在同一时刻观测水位后,按统一基准面计算所得的差数。"若在语文教学范畴理解这类差数现象——教与学的落差,至少涉及两个层面:学生间的语文学习差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异。客观理解这两个层面的落差,并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则需经历认识差异——分析需求——科学预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薛辉 《考试》2014,(11):33-35
什么是教与学的"落差"呢?教与学的"落差"是指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要求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与学的落差是必然存在的,而且会永远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教与学的落差往往被定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试图通过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消除或缩小这种落差。其实,教与学的"落差"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重要资源。正如水位的落差成就了瀑布的壮观之美一样,教与学的落差也是一种教学之美,教师的作用就是对这种"落差"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1916年杜威就指出交互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决定了远程教育实践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而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交互的价值一直以来都得到国内外专家和研究者的高度认可。目前网络是最主流的媒体,因此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中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系统把握教学交互的基本规律对远程教育实践的开展将起到基础性的指导作用。2004年,承蒙《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厚爱,以"教学交互"为专题刊登了本人的《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达成一致:而教学的现实状况往往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即:教与学的"落差"。正确认识这种教学落差,对我们改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行为、变革教学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教与学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落差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教学落差中寻找教与学的起点?有哪些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能缩小教学落差?如何利  相似文献   

9.
《英语学习》2021,(1):F0003-F0003
2019年度.《英语学习》共37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相关期刊转载。在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中,《英语学习》位居《中学外语教与学》转载第1名,《小学英语教与学》转载第2名!《英语学习》自2014年创刊以来,聚焦学科发展和改革实践,关注现实,驱动创新,策划和刊发了大量优质文章,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语学习》2021,(2):F0003-F0003
2019年度,《英语学习》共37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相关期刊转载。在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中,《英语学习》位居《中学外语教与学》转载第1名,《小学英语教与学》转载第2名!《英语学习》自2014年创刊以来,聚焦学科发展和改革实践,关注现实,驱动创新,策划和刊发了大量优质文章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专题,《现代汉语词典》云:"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苏教版安排了"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十个语文专题。相对于其他教学,"专题"的教学难度最大,但它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空间,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然而专题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分试着探讨如何改变专题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现象,还语文教学以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与学的落差:普遍性、正常性及其积极意义教与学之间的落差是一种现实存在,几近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它我们如此熟悉,但又如此陌生,是陌生的熟悉。当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长期"潜伏"在我们教学生活中,而不知觉,更不自觉的时候,显然这是个问题。它会遮蔽事实的本相,又渐渐蒙蔽我们的视野,这很危险。把"教与学的落差",挑明在大家面前,是种勇气,也需要深层次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内容《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的的第一篇文章,在第3页。二、教材分析"我有一个梦想"专题有"经世济民"和"英名与事业"两个学习模块。其中,"经世济民"模块中《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是儒家著作《论语》和《孟子》中有代表性的选文,是两千多年来学子熟读的经典作品。面对经典,如何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理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勇气     
<正>瀑布是一道令人欣赏的自然风景,造成这道风景的河床水位"落差",却很少被人"看见"。教与学是一个让人难以分解之谜,无论你怎么努力,教的预期和学的结果总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落差"。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总与当初设定的目标差了一截。久而久之,我们便顺其"自然",教学时常常拔高一点目标,增加一点内容,盘算着:即使有点"落差",好歹可以多点"收成"。而教与学的落差成因及其背后隐藏的教学危机,常常被我们自己的习以为常所遮蔽。  相似文献   

15.
林琳 《语文天地》2011,(13):39-41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必修每个模块的最后都设置了活动性学习专题,这五个专题分别是:《走近孔子》、《与经典对话》、《真情伴我成长》、《语文与我同行》、《感受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初中教材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从实践背景上看,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话题性质上看,它具有凝聚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点;从专题类型上看,大体分为探究式(如《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言语实践式(如《广告多棱镜》)、体味感悟式(如《我心中的语文》);  相似文献   

17.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必修每个模块的最后都设置了活动性学习专题,这五个专题分别是:《走近孔子》、《与经典对话》、《真情伴我成长》、《语文与我同行》、《感受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这五个专题从不同方面诠释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参加了小学校长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远程培训,听取了多位专家视频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在班级中参与了交流以及"减轻课业负担"以及"提高师德教育"专题研讨,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我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其中感受最深  相似文献   

19.
<正>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都选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苏教版"执子之手"专题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忠孝两全"专题中的《陈情表》《木兰诗》,"总借俊眼传情意"专题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日久常新的故事"专题中的《边城》《祝福》,"淳朴虚荣两重天"专题中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等。文学经典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永恒的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业负担形成的矛盾致使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运用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得原本自成体系的数学内容被生硬地交割。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巨大落差的形成。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积极有效的策略,消弭这种落差呢?一、组建知识版块,在知识联系中消弭落差教与学之间落差的形成源于学生运用能力的缺失。而运用能力的缺失要么是由于学生知识的遗忘,要么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