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全国七城市共2352名中学生父母监控、人格和网络偏差行为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监控状况存在性别差异.重点校学生父母监控的消极控制与反馈维度得分存在年级差异.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得分基本随年级升高而显著增加;(2)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呈显著相关,青少年人格可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和情绪型,其中和谐型人格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情绪型个体;(3)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自动化思维、认知偏差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动化思维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认知偏差中除认知哲学外的其余各维度与抑郁情绪、自动化思维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自动化思维与认知偏差中自主性态度和完美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三者共同对抑郁情绪的解释程度为31.3%.自动化思维、认知偏差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顾儿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家庭疗法,发现从199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治疗模式也逐渐不同。外显障碍(比如行为障碍、注意障碍性多动、反抗行为)的研究要多于内隐障碍(如抑郁、焦虑障碍)。研究表明家庭干预对治疗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与个体治疗起同样作用,甚至优于个体治疗。到目前为止,家庭认知行为治疗与父母训练是已有的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家庭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2)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3)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宣泄策略越多;(4)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学生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ERQ-CC)、艾森克人格量表中文儿童版(EPQ-Ck)和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CDI-C)对1381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小学生神经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小学女生认知重评使用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是小学生表达抑制策略发展的关键期;(2)神经质、表达抑制、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神经质、抑郁情绪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神经质、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均能显著预测抑郁情绪,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神经质与抑郁情绪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对于探索小学生抑郁发生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绪研究的难题在于其具有动态变化性、情境依存性和个体差异性三大特征,这亟需研究者在对情绪及其相关变量测查时做特别的考量,而传统的情绪研究方法在这些方面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取样法在情绪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对情绪事件进行即时、连续、重复地测量,降低了潜在记忆偏差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其次,它把情绪事件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增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另外,它丰富庞大的数据采集量能够从多水平、多角度、多变量分析个体情绪的整个变化过程。随着情绪研究的不断深入,体验取样法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索-靶范式探讨大学生在不同情绪条件下对各种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实验采用3(情绪状态:快乐情绪组、悲伤情绪组、愤怒情绪组)×3(性质:正性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负性情绪图片)×2(线索类型: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正性图片存在线索提示效应,而对负性图片和正性图片出现了线索-靶子范式中常见的返回抑制现象;快乐状态下被试容易过分地关注正性图片,存在注意解除困难;悲伤和愤怒状态下被试容易过分地关注负性图片,也存在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联非常密切,情绪调节技能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很多情绪障碍的发生.为探讨情绪调节技能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正负性感情检核表》施测于149名听障大学生和159名普通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技能的三个方面(情绪接受、冲动控制和策略使用)体验到更多的困难,在情绪适应方面体验到更少的正性情绪和更多的负性情绪.进一步分析发现,对负性情绪的预测中,听障状态和策略使用的主效应显著,听障状态对情绪接受与负性情绪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即情绪接受方面的困难对听障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普通大学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对我们设计和实施情绪调节技能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来改善听障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进行感知、解释和反应的认知偏差,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论该情境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导致的后果如何,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都认为是无法接受的,应该回避.该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测量工具,探讨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神经机制,阐述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导致的不良后果:信息加工偏差和决策能力受损,担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消极应对策略和不良问题取向,文章最后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及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与正性情绪的情感分享、维持和负性情绪的转移、放松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正性情绪的克制和负性情绪的发泄、压抑、体验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绪的情感分享、自我激励、维持、表露和负性情绪的重评、转移、放松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负性情绪的发泄、体验、压抑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人际关系困扰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正性情绪的分享与维持、负性情绪的及时转移与放松有助于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提高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出走行为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具有发生地点的随机性和外显动作特征的多样性,高发群体为5-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与60岁之后的老年孤独症个体,出走行为发生的概率与年龄大致呈现"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核心症状及共病表现与出走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对所处环境的感知觉异常及不良体验也容易诱发孤独症个...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无聊是个体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对无聊情绪的测量主要包括特质无聊的测量、状态无聊的测量等。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无聊与认知的关系、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关系、与人格特征和行为的关系。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无聊概念的丰富与具体化、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研究变量和研究对象的拓宽、加强临床和跨文化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力感及其影响(一)习得性无力感的内涵塞利格曼(Selingman)和梅尔(Maier)于1976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力感理论认为无力感产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得体验。个体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在这种状况下个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第二阶段: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个体会感到自己的努力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或外部事件”…  相似文献   

15.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廖贻 《学前教育》2009,(7):35-36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时代,远程办公模式作为新的办公模式日益盛行,高度自主性的远程办公情境使得自我领导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尽管个体在远程办公情境下具有丰富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但目前研究缺乏对远程办公者情绪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的关注。基于自我领导和远程办公相关文献,构建远程办公情境下的情绪自我领导理论,就是要解决在远程办公情境下如何提升个体的情绪自我领导力,以及如何利用情绪自我领导的行为选择策略、情感体验策略和认知调整策略,以帮助个体管理和应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最终产生积极的情感类结果与绩效类结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尴尬情绪是个体因处于公众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目前有关尴尬情绪的研究,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诱因、尴尬情绪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方面主要涉及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现有理论和研究仍不足以解释尴尬情绪的内在机制,未来可注重从生命全程观和特殊人群的角度研究个体尴尬情绪的发展,并关注探究个体对尴尬情绪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尴尬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同年龄的情绪感受频率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和主观体验的情绪调节方式也都存在着差异。通过不同的应对措施来改变负性情绪,以达到调节身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情感教育是转化行为偏差生的突破口.具体而言,必须为学生营造欢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行为偏差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行为偏差生进行情感投资,融洽师生关系;捕捉闪光点,消除负积累,帮助行为偏差生养成健康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