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诗经>意境有三种形态:意与境浑,以情胜,以境胜.虚实相生是<诗经>意境形成的重要艺术手法.<诗经>意境的呈现还要靠作者与欣赏者的共同创造.<诗经>意境诗的美学品格表现为:真实自然的意境、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展现生命意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对于《关雎》主题的解释,历来学者们都是众说纷纭。春秋时期,孔子论诗将礼乐文化相结合;汉代却产生分歧,鲁齐韩三家诗将《关雎》定义为刺诗,而毛诗却定义为美后妃之德;清代方玉润解释《关雎》为房中乐;近代的胡适、闻一多等学者仅仅将其看作爱情诗。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与当时社会思想相符合的一种解释,综观《关雎》主题的变化,更深刻的反映出思想解放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收录了周代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其中的祭祀诗体现了人由对神的崇拜转为对自身的重视;农事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宴飨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婚恋诗体现了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战争、徭役诗体现了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所有这些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周代社会的立体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诗经·周颂>所载大武乐章歌诗六首,它们反映的是周朝初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叙事上具有纪实性和连续性,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历史根据.六首都有相应的歌舞形态,其首尾系序幕和谢幕,主体部分是中间四段.大武歌诗奠定了<周颂>的叙事传统,同时也为早期庙堂歌舞的体制提供了范型,以四节为基本单位,和<诗经>的四句成章遵循同一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庸>用诗大多引于<雅>和<颂>,既富理性,又富比喻,<中庸>和<诗经>在思想上具有共同点,从而构成了<中庸>"有德"及"有言"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为用,诗为表,礼为里,<诗经>中风和颂的礼的内涵是不相等的,颂更合礼,或者是和礼,或者说礼的人为规定和颂更近,所以有鲁颂而无鲁风.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考察<诗经>,其宾语前置类型与散文基本一致,只是有些宾语前置的类别出现频率要大大高于散文,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诗歌韵律的因素.<诗经>中宾语前置与韵律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语法条件制约、诗人不能随意改变的,如部分代词宾语前置;一种是诗人刻意改变的,如名词宾语前置.诗人在句子安排上,总是尽可能地将宾语前置句安排在韵脚所在的位置.历来有关"鲁侯是若"、"万民是若"被歧解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可以描写为"名 是 动";而该句式是一个多义格式.在<诗经>中符合"名 是 动"句式的诗句脱离了语境(或语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相似文献   

11.
周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周代的礼乐文化与《诗》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诗》既是礼乐文化的产物,也是礼乐文化的载体。因此礼乐文化显性或隐性地观照着孔子的《诗》学观念,影响了孔子《诗》学观念的走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透过<诗经·齐风>我们可以一睹春秋时期齐国女子的风采.她们不仅美貌绝伦,更重要的是,她们关心国事、有胆有识;她们以德为芙、尚仁爱才;日常生活中,她们豁达自信,乐观向上.神采飞扬;情感生活中,她们坦诚主动,热情奔放,尽情享受爱的甘露.齐国女子是<齐风>,也是<诗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诫<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意象营构的必备条件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交融.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1]<诗经>运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超越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因此,诗歌中的景物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中极少数在形式上没有任何表示孔门言行的标志的无标志章,到底是否为孔子所言,为何会出现在<论语>中,历来没有一致的看法.通过完全枚举的方式对几乎所有的无标志章以及所有的包含了部分无标志内容的章节逐一分析,可以发现,无标志章的内容即为孔子向弟子所转述但其本身又来源于史籍文献或其它渠道却又未注明出处的内容.在<论语>中,这样的内容均不以"子日"作标志,是严格一致的通例,是<论语>编纂者有意采取的自觉的编辑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从<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春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金属货币的流通、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四个方面,讨论了<氓>诗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相似文献   

18.
<诗经>文本在远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语义上产生了文化断裂,影响到历代对<诗经>文本的接受与解读,而历代对语义缺失的诗本义的接受取决于历史的发展、生活的环境、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人的思想观念,因而对于同一文本的诗三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解读,表现出或侧重于政治经典,或侧重于文学经典;或具神圣色彩,或具世俗性;或以道学阐释,或以真情感悟的接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兴的概念来自西周的乐语,其本义是连类譬喻。它有寄寓政治道德理念和委婉蕴藉两个特征,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尚文和重教化的精神。《诗经》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本来没有兴的概念。汉代人以兴解《诗》,兴由用诗方法变为做诗方法,但其含义仍是譬喻而不是开端。汉代的兴喻文学观虽不符合《诗经》的创作实际,却为后代作家所实践。在其影响下,兴由民歌中简单的开头方式变为文人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成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还发展成感物抒怀的表达方式,导致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春秋之际,行人们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同样受着<诗>、<书>、礼乐的文化熏陶,诞生于这样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委婉语,即出使他国专对之辞,不仅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且典型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光芒.从修辞服务于时代这一理念出发有利于深入探究春秋时代行人运用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