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萌  张博 《情报科学》2018,36(2):88-94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红”群体通过生产与传播个性化内容,逐步构建了自身的社会影响 力。【方法/过程】为探究不同类型“网红”输出内容的特征差异及其与受欢迎程度的关系,本文利用新浪微博数据, 从文本特征和主题类型的角度,对十位“网红”的微博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使用阶层分析和多因子虚拟回归的方 法。【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网红”的微博内容在生动性、互动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且对受欢迎程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最后,从传播内容和传播者的角度为提升传播效果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由于微博消息发布的自由随意性,微博中的虚假信息泛滥,且难以识别,信息冗余、信息失衡 等问题也很突出,这给人们通过微博获取资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方法/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微博中“关 注”与“被关注”的关系构建媒体领袖间的关注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方法对该网络中的主流媒体进行识 别,分析评价网络中的节点在消息传播方面的作用,并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析媒体领袖间的关系网络对消息 传播的影响。【结果/结论】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微博消息传播和扩散的建议,帮助人们通过微博获得真实、准确、全 面的资讯,也有利于改善微博环境。  相似文献   

3.
孟令雪  过仕明 《情报科学》2019,37(11):94-98
【目的/意义】构建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指标体系,对深化智库产品理论研究、提高其传播影响力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传播理论及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研究,从微博、用户信息、产品质 量及传播效果4个维度构建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 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公式,同时选取中能智库15个新型智库产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证 检验和分析表明,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后续理 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小平  田晓颖 《情报科学》2018,36(1):96-101
【目的/意义】为了解媒体微博信息传播规律与特征,识别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媒体微博节点与类型,更有效 地对信息传播进行监管和引导。【方法/过程】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选取新浪微博中的部分媒体微博为研究样 本,测度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并结合中心度与LeaderRank 算法测度媒体微博影响力。【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媒体 微博社会网络整体较为紧密,信息在媒体微博网络中的传播速度较快,网络节点之间的整体凝聚性强;网络结构与 节点位置决定着成员的影响力程度;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核心节点的资源控制能力与话语权相对较大,可以通过改 变中心度、聚类系数等手段引导核心节点,控制信息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5.
任恒 《情报科学》2018,36(9):159-166
【目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有关智库的研究方兴未艾,亟需对该项研究的进程予以梳理与总结,发现其中的 薄弱环节和前沿趋势,以进一步提升国内智库研究的质量。【方法/过程】以1998—2016年CSSCI收录的491篇关于 智库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智库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 势等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果/结论】当前国内智库主题的论文数量呈递增态势,并在 2013年左右出现“井喷”现 象;研究主题涉及智库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阐释及建设、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借鉴3个方面。该项 研究的薄弱环节包括智库核心竞争力、中国智库属性与“旋转门”机制等内容,今后须围绕智库个案剖析、政策分析 市场和智库理论提炼等维度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7.
王冲 《情报科学》2018,36(4):100-104
【目的/意义】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当前,大数据技 术已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之一。【方法/过程】运用理论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相关模型构建进行研 究。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智库在运行机制、数据管理、成果产出转化、贡献传播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 果/结论】通过研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结构系统,即: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 “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决策咨询体系,重点抓好新型高校智库内部运行这个关键,拓宽成果产出转化、贡 献传播渠道,完善以实际贡献和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子溪  朱鹏 《情报科学》2017,35(8):94-100
【目的/意义】微博作为主要的社会化媒体,微博话题可信度评估以及从认知角度了解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 因素对判别信息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现有的详尽可能性模型对信息可信度的研究,从微博 内容、微博作者、社交网络传播三个维度,对影响微博话题可信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微博内 容信源的可信度对内容可信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内容可信度对微博信息话题可信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作者专业 知识对作者可信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作者可信度对微博信息话题可信度存在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基于p 指数的微博传播力评价方法,并探究使用p 指数来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 用效果。【方法/过程】首先,笔者依据现有研究中微博传播力的影响指标,提出微博转发p 指数、微博评论p 指数和 微博点赞p 指数,并用综合p 指数来统一这三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然后,基于我国34 省的旅游政务官方微博数据, 通过对比综合p 指数与综合h指数在微博传播力评价中的表现,以及对传播力评价中综合p 指数与微博传播力相关 的几个重要指标作关联分析,实证探究了p 指数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用效果。【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综合p 指 数评价微博传播力的优势:更好地平衡博文的“质量”和“数量”,具有强区分度和高灵敏度,能够有效地识别高价值 的潜力微博用户和高价值的博文等。  相似文献   

10.
高海涛  徐恺英  张琦 《情报科学》2018,36(5):144-148
【目的/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微博舆情,既可以使该方法在微博舆情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 应用,又能通过对微博舆情监管策略的提出达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方法/过程】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 究对象,以新浪微博“笑脸墙迎新生”为研究话题,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工具,通过对采集的有效数据分析,研究 微博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具体监管策略。【结果/结论】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微 博舆情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拓展了微博舆情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了网络舆情传播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微博舆情监管是政府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对微博舆情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 解微博舆情传播规律,为政府监管微博舆情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微博舆情的社交网络结构特点, 对BA无标度网络进行改进。随后将模糊观点与Deffuant-Weisbuch模型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相似度的舆 情演化规则。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微博舆情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模糊观点的类型对舆情演化的周 期与规模有影响。用户对于热门发现微博的关注度对舆情传播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谭必勇  陈艳 《情报科学》2018,36(3):20-25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相关文化机构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开发。【方法/过 程】从社交媒体应用所带来的“长尾”群体入手,分析社交媒体五大特性对于开发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的价值,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起点出发,探究资源客体可采取的对应措施。【结果/结论】本文认为,文化 遗产管理机构可通过参与主体与资源客体两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文化遗产的“长尾效应”。  相似文献   

13.
霍明奎  竺佳琪  赵丹 《情报科学》2019,37(5):98-102
【目的/意义】网民使用移动终端技术工具参与舆情传播已经成为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 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加强移动终端环境下微博舆情管理是政府和微博平台的重要任务。【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 络理论,以新浪微博“足球世界杯”热点话题为例,采用编程方式接入新浪微博开放平台获取数据,使用Gephi等社 会网络工具进行可视化,最终对移动终端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揭示了移动终端环 境下微博舆情传播机理、规律和网络结构,能够使管控主体对微博舆情传播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为 舆情管理法律规制、制度建设提供指引,为微博用户文化道德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情报科学》2019,37(7):171-176
【目的/意义】有效监测与研判大学生网络舆情,能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大学生思想发展路径与 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方法/过程】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和“舆情”对中国知网自起始时间以来收录的有关我国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分析,探讨了关于大学生网络舆 情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主体和机构、研究领域和内容、发表期刊、论文影响力、研究学科与类别、以及研究的资助 情况。【结果/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引领和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希望相关部门和学 者加大重视力度。  相似文献   

15.
苏明辉 《情报科学》2018,36(5):99-103
【目的/意义】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图书馆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这些图书馆之间的 “关注”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结构。【方法/过程】在对东北地区图书馆微博关注情况矩阵分析的基础上从社群图、网络 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角度,结合 UCINET软件,对我国东北地区图书馆微博网络建设情况进行了剖析。【结果/ 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东北地区图书馆微博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杜超楠  袁勤俭  岳泉 《情报科学》2018,36(3):99-104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我国隐私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为 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思路。【方法/过程】基于2004 年至2016 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关隐私问题的项目 数据,利用共词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我国隐私问题研究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隐私保护”成为隐私 问题研究中的重点,且隐私问题与“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共同构成热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政务微博信息交流效率展开评价,指导政务微博运营管理与内容建设,并丰富社交网络环 境下的信息交流理论研究。【方法/过程】以外宣、司法、团委等十大类型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关系、时间 三个维度,选取提及行为“@”、话题标签“#”、互动数等指标,构建了政务微博信息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 DEA-VRS模型对政务微博的信息交流效率展开评价,通过冗余分析为不同类型的政务微博的信息交流效率改进 提供建议。【结果/结论】政务微博信息交流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合理配置相关政务微博的投入规模可有效提高其信 息交流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人才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社科人才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 智库建设时间不长,在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咨政人才短板之痛。【方法/过程】基于智库建设的空间场域,研究从静 态的社科人才布局结构和动态的运行管理与决策成果转化结构,分析社科人才发挥作用的深层机理和实践困境。 【结果/结论】研究指出,破解单一化、小规模、临时性的人才布局结构,弱团队、简易化、传统型的运行管理结构和同 部门、低影响、轻评价的成果转化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化路径:一是理顺“智-研”关系,营造新 型智库社科人才发挥作用的独立空间;二是优化“主体-规模”结构,打造新型智库社科人才的咨政成果品牌;三是 推进 “要素-制度”创新,健全新型智库社科人才的绩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升科普期刊的微博传播效应。【方法】 统计分析《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官方微博4年间(2009.9.22-2013.9.21)的6882条微博内容及相关信息,并使用北大PKUVIS软件对微博传播个案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中国国家地理》微博出版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相对稳定的格局和固定的受众群体;传播呈现出多元中心效应,实现多层级深度长效传播;微博链接产生信息自我增强效应,并逐渐脱胎于网站内容移植,形成独立出版机制;微博集成资源,推动了期刊品牌一体化发展。【结论】科普期刊与微博新媒体的融合可以提升科学传播效应,微博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品牌扩散方面具有媒介优势,能促进科普期刊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跃  朱婷婷 《情报科学》2018,36(7):91-97
【目的/意义】近年来雾霾天气日益严重,如何通过对雾霾情感及雾霾信息传播特点的研究为雾霾事件情绪 预警、情绪监控提供支持,同时正确引导公众情绪等问题亟待解决。【方法/过程】文章以 2015年北京新浪微博用户 所发布的“雾霾”话题信息作为研究对象,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出一个基于朴素贝叶斯的两层分类器对原始微文进 行情感分析,并利用 Gephi平台对其评论信息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结论】得出五类群体:政府、媒体、自媒体、 企业和普通公众对雾霾的情感态度,同时结合雾霾舆情信息的社会网络特点,提出了雾霾情绪管理与疏导,以及如 何正确引导公众关注点、控制网络舆情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