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田进  张明垚 《情报科学》2019,37(8):38-43
【目的/意义】针对频繁爆发的网络舆情,深度梳理网络舆情的内容层次,挖掘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为政府 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可行路径。【方法/过程】以“2015年初出租车罢运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数据抓取软件收 集“财经网”相关微博下的评论信息,按照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逐步抽象形成网络舆情的“棱镜折射”生成逻辑和 “情绪—态度—意见、行为取向”的内容层次。【结论/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情的基本层次是网民情绪,网络舆 情的生成由公共事件的相关新闻信息触发,并取决于网民的生活经历、角色定位、思维方式、信息处理等个人特 征。因此,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应重点关注网民情绪,并强化与网民的对话沟通和信息普及。  相似文献   

2.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3.
高海涛  徐恺英  张琦 《情报科学》2018,36(5):144-148
【目的/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微博舆情,既可以使该方法在微博舆情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 应用,又能通过对微博舆情监管策略的提出达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方法/过程】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 究对象,以新浪微博“笑脸墙迎新生”为研究话题,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工具,通过对采集的有效数据分析,研究 微博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具体监管策略。【结果/结论】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微 博舆情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拓展了微博舆情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了网络舆情传播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宋振超 《情报科学》2017,35(10):116-119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 评论形成强大的舆情力量,因此对舆情的分析与监控成为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方法/过程】为此,本文基于 GARCH模型,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事件为例,对网络舆情的波动性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通过舆情数据的收 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新闻舆论出现与GARCH模型的特点相一致,模型和数据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实现完美 拟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可视化功能,从多个视角全息呈现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的 “三体”关系。【方法/过程】首先将场内舆情观点解构成一个三元组:受众、情感立场、应事实体,并基于三者关系形 成形式背景,而后对背景中的对象、属性和取值关系进行形式概念分析,得出能表达观点“三体”关系的形式概念和 概念格,对上述步骤总结得到一个舆情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结果/结论】舆情受众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 能够用于形成多粒度的观点簇丛,对受众情感进行多元展现,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场内受众的观点演化路径,进而为 研判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6.
杨静  邹梅  黄微 《情报科学》2019,37(5):92-97
【目的/意义】本文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网络舆情危机等级预测模型,为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系统提供理 论支撑。【方法/过程】对网络舆情主体、客体与媒体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构建网络舆情危机等级预测指标体系,在 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动态贝叶斯网络并完成了动态贝叶斯网络的训练。【结果/结论】本文以“教科书式老赖” 为例,结合动态贝叶斯网络对其属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熊茵  江山  邢若南 《情报科学》2018,36(11):54-60
【目的/意义】随着微信使用习惯的逐渐养成和巩固,微信成为社会舆情爆发和扩散的重要场域,准确掌握 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扩散机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对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 进行了基础性讨论,结合SIR传染病模型分析微信舆情的扩散机制,并基于以上尝试构建微信舆情引导机制。【结 果/结论】本文认为,微信中的群聊、朋友圈及公众号三类舆情分别具有“关系链”和“多点辐射”式的传播特点,结 合SIR传染病模型分析了微信舆情扩散趋势、并从易感机制、免疫机制、防御机制三方面讨论了微信舆情的多元引 导构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互联网成为网民情感宣泄的平台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剧增,构建模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 预测具有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针对网络舆情趋势预测及时性的需求,以事件标签确定待选历史数据,通过模糊 理论的模糊逻辑构建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同时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组合预测的方式提高整体的预测 精度。【结果/结论】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将预测的时间区间前置,实现“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王康  李含伟 《情报科学》2018,36(1):113-117
【目的/意义】本文重点考察50 家上市公司对舆情事件的干预措施对百度指数变化的影响。【方法/过程】以 百度指数和“东方财富”网的“股吧”模块作为数据搜集平台,利用stata 固定效应模型将舆情指数的变化与干预方 式、干预时机、干预频率合在一起的回归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越及早、越主动频繁的干预,舆情变化指数越 小,也就是舆情所带来的冲击对公司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提高政府应对能力,避免事态恶化是刻不容缓的课 题。【方法/过程】本文首先从生命周期和社会燃烧视角,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分别按照“燃烧物质、 助燃剂、点火物质”集合形式进行结构化描述,探究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关键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 基础上根据广义随机 Petri网理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 GSPN模型。最后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从 事件代表性、谣言煽动性、情绪交融性三个方面评测演化系统的性能。【结果/结论】验证模型有效性,揭示其中的变 动规律及均衡状态,为相关部门引导舆情良性发展,防范舆情失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泾 《情报科学》2018,36(12):66-70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带来全新的网络传播生态,分析新媒体时代 网络舆情特点与演化规律,提出网络舆情治理创新路径,有效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能力。【方法/过程】从 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的概念与属性出发,阐发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探析网络舆情治理创 新的具体实施策略。【结果/结论】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治理应从网络管控转变为网络治理,创新治理理念;从单一 到多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从线性到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泾 《情报科学》2020,38(6):62-66
【目的/意义】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务微信 在强化民生服务、增进政民互动、网络舆情引导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方法/过程】从政务微信与政府治理的概念 属性与内在关联出发,分析政务微信的功能价值及其在推进政府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果/结论】以政 务微信为载体,强化政府“智慧治理”新理念;打造“政民互动”政府治理新格局;构建“协同联动”政府治理新模式; 完善法治化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刘迪  张会来 《情报科学》2022,40(11):176-185
【目的/意义】高校是网络舆情的聚集点和热源地,其舆情引导和治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 风险、凝聚社会共识、筑牢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石。【过程/方法】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20年高校网络舆 情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时间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分布、高被引文献分析等方面,阐释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的进展情况;通过施引文献的名词性术语、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聚类分析等,得出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主题 及前沿趋势。【结果/结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舆论引导机制,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 弥合路径,舆情叙事模式转变与高校舆情应对机制,以及重大舆情事件的危机响应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 势。【创新/局限】本文反映了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动态图景,但数据来源仅为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难 以展现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热点事件的传播具有新的规律和特征,这些特征为现代舆情管控带来了全新 挑战。厘清网络热点事件情感传播特征,为相关行政部门加强舆情监管及拟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 取“上海警察绊摔小孩事件”作为典型案例,采集新浪微博中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的数据支撑。通过情感分析、微 博话题挖掘、关键词提取、网络信息生命周期等研究技术与理论对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 1.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热点事件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更新周期更短,整个生命周期并未经历一个明 显的“成长期”。2.热点事件信息本身可能会在公众情绪冲动中被曲解和放大,也有可能被恶意利用传布不实和有 害信息,及时公布事件真相,抢占信息“生态位”至关重要。3.在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公众易被舆论场中最显著的 意见所影响,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产生误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复杂非线性的变化过程,建立有效的数理模型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做出准 确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首先选用网络舆情事件的百度指数构建发展趋势的时间序列指标,经过几 何平均弱化缓冲算子处理后建立改进的灰色Verhulst 模型预测,最后采用马尔可夫对改进的灰色Verhulst 模型预测 结果进行修正。【结果/结论】选取“罗一笑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在网络 舆情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董凌峰 《情报科学》2018,36(1):24-31
【目的/意义】现实中,网媒、政府和网民共同作用引发的舆情事件几乎涵盖所有舆情主题。为探索网络舆 情形成阶段主体研究,将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进行交叉,建立了基于SD的演化博弈模型。【方法/ 过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了网媒、网民和政府的博弈模型,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进一步探究已知变量对主体行 为的影响显著性,识别影响舆情形成阶段博弈结果的关键变量因素。【结果/结论】以“8·12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作实例背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舆情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杜超楠  袁勤俭  岳泉 《情报科学》2018,36(3):99-104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我国隐私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为 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思路。【方法/过程】基于2004 年至2016 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关隐私问题的项目 数据,利用共词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我国隐私问题研究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隐私保护”成为隐私 问题研究中的重点,且隐私问题与“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共同构成热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8.
陈培友  侯甜甜 《情报科学》2019,37(5):115-120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网络舆情升级为社交网络舆情,舆情风险预警难度进一步 增大,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舆情预警新方法对于舆情风险导控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在对社交网络舆情自身 特点及其风险预警相关主体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多主体影响因素的社交网络舆情风险预警体系,并 综合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与灰色模糊评价法构建基于ANP—灰色模糊的社交网络舆情风险预警模型,继而以“重 庆公交坠江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该事件的风险预警等级介于严重和特别严重之间,存在较 大的舆情风险,采用此方法能够实现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的有效预警,从而较好地说明了该预警方法的科学性和准 确性。  相似文献   

19.
何杨  李洪心  杨毅 《情报科学》2019,37(3):146-151
【目的/意义】新媒体过度使用算法技术导致用户受困“信息茧房”是近来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焦点之一,通 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机理能够为政府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回顾网络群体极 化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以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为例,通过对网络群体极化的诱因与效应分析进而对网络群体极化 的动力与阻力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机理模型。【结果/结论】最后根据提升社 会正效应、抑制社会负效应、增强网络群体极化阻力与减弱网络群体极化动力等原则提出相应引导策略,为政府部 门管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探析一个学科领域中学术文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的潜在关系,对科学研究和科研 管理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给出一种“内容-方法”共现分析方法。【方法/过程】选取Web of Science数 据库中国际著名的17 种情报学期刊文献共12082 篇,利用LDA模型提取文献主题;通过人工识别对提取的主题分 别标注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自编程序,建立学术文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共现关系;最后通过2-模网络 实现共现关系的可视化。【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内容-方法”共现分析不仅能够从内容和方法两个视角了解 学科领域的研究态势,而且能够发现学科领域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