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能丰富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能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使教师角色蜕变、范式更新;使“教材”变“学材”,实现转型与“换脸”。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途径。本着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的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了校本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中国大陆重庆市幼儿园作为脉络,探讨了幼儿园统整课程的涵义、理论基础与设计.提出幼儿园统整课程目标旨在增进幼儿真正了解自己及其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把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与社会经验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设计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性、综合性;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课程评价方式上强调多元化、弹性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宜根据自身和本地区优势,发掘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农村普通中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适应差异,逐渐积累,积极探索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形成序列,资源共享,在持续滚动中达成各种课程资源拓展挖掘的格局;逐步放开,突出特色,在研究发展中动态生成校本课程新走向;安全第一,经费到位,保证基地建设在反思和改善中顺利提升层次。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正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体系。于是,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主动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6.
近20年中国大陆高校女性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课程名称、内涵由女性研究为主转变为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共存;课程设置的层次普遍趋低;课程内容逐渐偏向非学科化。这些变化为女性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一变化进行辩证考察和深入探讨.既可为女性学学科化建设提供更多科学参照,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女性自身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1992年,我国大陆正式启动小学社会课程。随之展开的是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探索。内容:在小学开设社会科的意义和价值;小学社会科的目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小学社会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小学社会科的教材研究;小学社会科的比较研究以及一些相关学科领域的具体研究等等。总的看来,我国大陆小学社会科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尤其是理论方面仍有很多待深入探讨和澄清的问题,历史研究也是一个空白,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还应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索和经验总结亟需提高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物理课程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农村中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尽管我们的硬件条件还很不够,面对现状,我们只能立足现实,充分的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条件,实施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课程研究始终在西方的"理论霸权"下,在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创新、多元与统一的矛盾中艰难前行。寻找中国课程理论本土生成的突破口以及源自中国课程实践、指向中国课程实践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则是消除症结的关键所在。在"文化霸权"的背景下,走向"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者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既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形式,又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程度,同时还是课程理论选择、运用、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共性元素、独创性元素、所属的结构类型及其整体性与阶段性四个方面比较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分析异同,从中发现对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规律四地是有共识的,但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在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关联性方面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视域中的教学论研究:尴尬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整个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场域,应该说,这个场域为教学论的发展也提供了作为的空间。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场景中,课程研究和课程话语体系的繁茂似乎已经成为主流,人们很少再听到教学论研究的新的声音。教学论出现了诸多的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14.
依据泰勒课程理论,在借鉴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以前传统课程方案的弊端,探讨了物理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阐明了新版物理学课程的特色,指出了新版物理学课程建设的措施,即加大植入课程的研发力度,极力推进实践课程的建设,增加综合素质课程和选修课的比例,提出了课程建设要适应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要适应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展示了创新课程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5.
学科课程已有较长的历史.通过阐述学科课程发展的历程,分析学科课程的组织原理,从而对学科课程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传统学科课程注重文化的复制与保存,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它秉承哲学的实体思维方式,将学生视为"实体"而忽略其主观能动性;它将知识视为"实体",学科课程的组织就是对实体知识的组织,而忽略了学生与知识的主客观有机结合.学科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论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课程论对课程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修复课程论的多重疏离及反思课程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就课程论学科建设而言,课程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是一种把握与研究课程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即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将导致课程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课程运作机制是指课程运作的内在方式、原理。它是近年来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课程变革的进程。课程运作机制的研究应遵循一种整体性研究取向。对课程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克服课程研究理想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有效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从而实现课程决策与课程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传播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把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在中国,尽管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关注,但深入的理论研究依然较为缺乏,对于课程的探讨更为罕见。本文依据课程研制理论的有关原理以及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和论证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构成及其关系的观念与主张。在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呈现出从“权威管理”向“民主管理”、从“主客实践”向“交往实践”、从“共同课程”向“共有课程”的转变。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学校课程管理主体权责的分配变化,而且也体现了学校课程管理价值择取的深刻变革。全面把握和自觉实践新的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意义重大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