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教师教育微型课程,是为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内,以相对独立的主题整合起来并通过小学时实施的系列课程组织形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微型课程的开发,能够增强师范生学习的实践性、研究性、反思性,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职前学习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高等学校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并依据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选择学科融合模式、结合学科教学来实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职前特教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国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指导下,以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热忱、自主学习能力、特殊教育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学习教育模式为导向,通过整体规划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开发服务学习课程、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组织机制构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家为职前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具体方向。我校在教育课程形式体系建构的理念与背景下,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实践导向,建构了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类共15种小类的课程结构体系,独立设置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设有教育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三个子模块,共有7类教师教育课程,34个学分共同支撑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彻底打破了"二学一法"的"老三篇"。同时,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工程、组建"课程-团队"建设,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通过搭建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试验区、理科师范生示范项目的等综合改革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生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本文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视角,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课程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师范生专业能力欠缺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幼教学程是由台湾地区大学院校规划,并经教育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专业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是参加该地区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必须修习的课程。其中,教育专业课程旨在奠定教师保教能力基础,教育实习课程聚焦教师保教实践能力提升。大陆地区可以以此为借鉴,通过拓展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渠道,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优化幼儿园教师职前课程结构,提升幼儿园教师保教专业能力;建构幼儿园教师职前实习体系,营造幼儿园教师职前良性成长生态,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师角色认同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应通过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开发隐性课程、开展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和利用优秀教师榜样等形式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拓展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空间。香港职前教师教育追求实践的教育价值,将反思作为实践中学习教学的根本理念,创设挑战与支持性的反思环境,通过建构专业自我、研究与试验、专业对话等策略增进师范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提出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学科微格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微格教学视频点播评价平台和院校协作共同体多种途径,共同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为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教师角色认同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应通过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开发隐性课程、开展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和利用优秀教师榜样等形式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1.
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教师专业能力划分为六大领域,各领域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生需要发挥自身主体性,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和反思,指导教师需要为师范生提供支持,为其创设有利于各领域能力成长的学习环境。师范生六大领域专业能力的形成机理各有特点,需要师范生和教师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个连续统一体。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综观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皆缺乏有效培养课堂教学临床能力的机制。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我们试图设计通用于教育类课程、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视频案例资源。并基于混合学习的理念,建构了一种基于视频案例资源、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学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14.
"泛在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培训工作者如何使受训教师们更好地习得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人共同面临并尝试解决的问题。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立足微信的及时通信,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等功能,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受众系统传播、多元定制的功能,从教学到学习的开展都极好地实现了"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与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能效,有效地促进了职前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深入掌握。  相似文献   

15.
赵康 《学科教育》2011,(2):60-6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已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我院将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电子商务应用与运营》课程是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实践性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属于"学习后入职前"的"教、学、做"合一课程,引导学生真实的参与实操互联网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性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范生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知识转型所引发的对教育理论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质疑,理论性课程招致不同类型的"无用"指责。实际上,教育理论性课程蕴含着对师范生理论素养形成、思维能力提升以及专业情操陶铸的独特价值。对理论性课程价值的解读,应当建立在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关系的理性审视之上,超越狭隘的"实用性"追求,将目光放在长远的"人"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Offerings of online course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as institutions attempt to meet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online access. How do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ive online educ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addressing this issue. The questionnaire focused on the degree to which teacher candidates consider the Internet useful for coursework, and their level of preparedness for taking online courses. The participants were pre-service teachers (N = 237) enrolled in education foundation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uam. This paper discusse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may guide teacher education and its efforts to optimise online cour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support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ensure that teacher education prepares its pre-service teachers to apply and integrate technology in their own future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高等数学教育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应将数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来设计,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体验、理解、运用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以《MathCAD》软件在数学实验方面所作的思考和探索,阐释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