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谈“信”     
熊莉芸  吴素萍 《科教文汇》2007,(5S):203-203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崔熳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B):207-207,197
“董事会”一词在汉俄翻译实践中经常遇到,也常被误译。本文根据公司法的一般理论及俄罗斯法律对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得出结论,认为其正确译法应为совет Директороа。  相似文献   

3.
田华 《科教文汇》2009,(23):255-255
严复“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着重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如何做到“雅”,阐述了“雅”作为翻译标准在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岑泽丽 《科教文汇》2007,(2X):47-47,50
“却”、“倒”、“但是”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都有转折意味,“但是”所表示的转折程度比“却”、“倒”强。“却”、“但是”多用于书面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倒”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持不同主观态度的语气,“但是”只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相似文献   

5.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怎样更好的发挥这一工具的最大效能,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界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汗牛充栋,纷繁多样,但是对这两者与法的关系的探讨还不充分。本文就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怎样正确理解和对待三者的关系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晓蕾 《科教文汇》2014,(20):99-100
随着“译者隐身”概念的提出,很多人将译者“可见性”与译者的主体性联系到了一起,认为“隐身”抑制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结合本体性的内涵,分析译者“可见性”与其主体性的关系,从而说明不管译者选择“隐身”还是“显形”都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会因其在译文中“透明”还是“可见”而受到抑制或凸显。  相似文献   

10.
常霄 《科教文汇》2009,(12):163-163
在四级英语翻译中.学生普遍写了不少内容却失分较多.反映出我们的英语教学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英语教师要力争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做到“言而有‘信’”。  相似文献   

11.
“英雄”一词天下皆知,其中“英”指杰出的人物,“雄”指杰出的或是强有力的人物,此义由“雄”本义借喻而来。(辞海上海出版社1989年缩印版)另有《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指出:“聪明秀出称英,胆力过人称雄。”因此,“英雄”的结构类型为联合型,且为名+名格式。从“英雄”中的构成要件“雄”来看,古人在造这个词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性别特指意图,即特指男性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2.
郭灿金 《百科知识》2007,(10S):44-44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13.
张孟晋 《今日科苑》2010,(2):265-265
本文对于“胜”与“败”的问题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加入了一些随着语言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事例,并对于过去所阐述过但没有弄清楚的部分加以阐述,使之更为清晰和明朗。  相似文献   

14.
“中”是一个重要观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标准,就是“执中”。“中”这个概念中国由来已久,是尧舜禹时代就有的思想,经孔子“祖述”过来加以弘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15.
曹文抗 《科教文汇》2007,(9Z):189-189
介词“对”和“对于”表示对待时,有其用法上的异同,本文以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为基础,试从语言搭配,句法位置等方面辨查它们的差异,并简述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提到“三角”,许多人就会立马想到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充满神奇色彩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或许您还会想到情节曲折惊险的电影《黑三角》……可是,您是否知道人体体表的医学假定的许多“三角”呢?这些三角对诊断治疗疾病起了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的人体“三角”。  相似文献   

17.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文娱 《内江科技》2009,30(7):164-164,156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的观点,肯定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及“和谐说”在翻译研究上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同时也指出翻译研究仍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安广禄 《知识窗》2006,(8):25-25
宋代的中央政府里设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分别掌管国家的图书、经籍、修史等事宜。又有秘阁、龙图阁(宋代名相包拯曾任龙图阁大学士,故又称“包龙图”)、天章阁,合称“三阁”,主要是收藏有关经籍、图书以及历代御制典籍等。“三馆”和“三阁”被统称为“馆阁”。  相似文献   

20.
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所引汉语原文属于“底”字误用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通过比较,许地生的译表更佳,尤其在遣词造句上能更好的再现原文语言风格,可见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译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