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帘、幕、帷等是我国古代生活中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它们以较高的频率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是构成他诗歌中"隔"与"幻"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形成其"深邃遥邈"诗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派诗人肯明斯的诗歌《野牛比尔不复存在》形式独特,思想深邃,历来对其主题的看法多有不同。依据"前景化"理论进行分析,此诗采用了包括偏离、并置和修辞在内的丰富的文体手段,突出了词汇、书写、读音乃至图示等方面的"前景效果"。这些文体手段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形式美,同时对诗歌主题的表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肇始于以《圣经》为思想和创意渊源的清教文学,爱德华·泰勒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他承担着诗人和神学家的双重使命。由分析这位"诗人神学家"的代表作《有感于滔滔雨势》入手,揭示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玄学派诗的渊源与特征,进而从人性、诗性与神性这三者之间的存在与相互关系,探讨泰勒诗歌深邃的神学思想与文化意义。泰勒式的诗歌是诗歌存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进程使人类文明出现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儒家提出的"中"、"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当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海子主要的诗歌为文本,分析了海子诗歌的抒情特质、乡土色彩与先锋意识和神性意味等艺术特征;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海子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人”,其诗歌空间在当今诗坛中呈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海子主要的诗歌为文本,分析了海子诗歌的抒情特质、乡土色彩与先锋意识和神性意味等艺术特征;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海子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人",其诗歌空间在当今诗坛中呈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开始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恶搞梨化体"、"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汉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现代汉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涵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盛唐之际两位重要的诗人。对"沈宋"诗歌的评价,历来很有争议,多数人持否定态度。本文将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根据诗歌题材的开拓、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五律的定型三个方面对"沈宋"诗歌艺术进行论述,以期公正合理地评价"沈宋"的诗歌及二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14.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而独特的意象,如"麦地"、"村庄"、"黑夜"等。除了这些意象以外,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因为海子的"桃花诗"没有继承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并且与当代诗歌中的一些描写桃花的诗歌含义也有所不同。他诗歌中的"桃花"与"血"、"火"等意象相关联,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海子也是以"桃花"自喻,暗示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韩愈作为中唐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在诗歌风格的探索方面也独树一帜,他与孟郊等人一起构成中唐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诗歌创作表现出奇险怪异的创新趋向。韩愈诗歌"奇崛险怪"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语言运用、艺术构思、营造意象、主观思想感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现代白话新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之所以受人瞩目,语言华美有度、诗情空灵、想象奇特、气质柔美自不必说,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巴蜀著名诗人、学者李调元有论述诗词赋戏曲的理论著作四十卷。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他认为诗歌是"天地自然之乐",人情应当同于天籁;从哲学的角度,他认为万物源于气,人也"禀气成形",进而认为"忧悲喜怒,人之气也"。为此,他鲜明地提出"诗道性情"的观点,进而提出诗歌当抒发真情,所谓"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这种诗歌本质论较前人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