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文军 《新闻传播》2002,(10):12-14
进入新世纪,新闻传播改革紧锣密鼓,笔者认为,由传者本位回归受众本位,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应当围绕这一重点考虑相关改革,这是新闻传播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试论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传播效果,也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受众本位局面却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无论对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而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南 《新闻爱好者》2012,(10):75-76
由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引入,业界的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逐步转变为"受众本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的逐渐融合,受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同时融合新闻生产模式初具形式。面对这一变化,新闻写作要树立融合的理念,并不断创新写作艺术观照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新闻写作更要正确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理念正从正面报道向舆论意识的觉醒、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意识到报道意识转变,与此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悄悄地在革故鼎新。目前,各大媒体都把动态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但即使媒体有能力将所有的“硬新闻”网罗尽净,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深度报道则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因此,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名传播学施拉姆曾指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在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饭菜,至于受众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这里所反映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折射出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和参与,受众本位意识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与节目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生 《现代传播》2008,(2):141-14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介本位"思想,使新闻媒体不屑触及市井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而在题材内容上关注普通民众,在结构形式中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的出现,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价值观念,让新闻本位有了回归"受众本体"的趋向.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观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传播过程也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电视台的娱乐化和媚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日益发展,传播理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传者本位”到今天的“受众本位”以及当前流行的“传者和受众互动”的传播理念,无不深刻地敲打着传播人的神经。很自然,在这种传播理念的指导下,新闻娱乐化逐渐浮出水面,并迅速在业界和学界得到首肯。在全国大媒体轰轰烈烈的娱乐精神感召下,作为城市电视台,也不甘示弱,竭尽娱乐之能事,纷纷推出和策划新闻娱乐节目。于是乎,一台台新闻娱乐盛宴如雨后春笋,粉墨登场,似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白风如 《视听》2016,(12):24-25
本文认为当前电视业界对新闻价值的判定存在两种倾向,即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分别存在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实践中,导致了一种"两级分化";无论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都应尊重新闻价值和受众需求,做到引导和迎合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周娟 《新闻知识》2012,(4):14-15,31
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中国传媒的新闻观念逐步实现从宣传向信息传播、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型。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从单纯的党的喉舌转向开始注意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开始得到张扬,民生新闻成为众多媒体的主打产品,新闻消费主义开始盛行;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纯提供事实转向同时提供多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受众定位上,由争取规模受众转向争取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10.
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认识新闻传播过程、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人们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认识不同、处理态度不同,传播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灌输论阶段、迎合论阶段、解释论阶段。有专家指出,下一步还将向接受论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1.
第四媒体的崛起与新闻把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而言,新闻把关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作为传者的大众传媒如何筛选、过滤新闻。再往深处讲,就是如何控制传播、宰制传播、统驭传播,使新闻的传播按照传者的意愿进行。 在西方,传播学先驱卢因提出“守门人”的概念。在卢因看来,传播者所处的位置与守门人相似,职守都在于把关,任何传播者都是把关人,都有意无意地把守着一方“门区”。在这种方式下,传者是主动的,他拥有采集、整合、传播新闻的权利;受众是被动的,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大众传媒来接受这些经过加工的“新闻”。当然,受众有时也是主动的,他有选择传媒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马晓雪 《新闻传播》2010,(5):144-144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的不断推进,新闻策划越来越成为关键的新闻元素。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如何进行合理并具有新意的新闻策划都成为新的新闻命题。新闻是关于新鲜事实的信息,同时.新闻也是被受众关注的事实,传者是为受众服务的。经过传播,被受众接收并关注的事实才是新闻,新闻报道是传递新鲜事实的手段和过程,新闻策划则是有计划地整合和预测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过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强化,即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但一定要有原则,要尽量还原其真实,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3.
刘琛 《新闻界》2007,(3):72-73,84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有观点认为这是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者、讯息、受众、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的传播要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新闻活动。报纸编辑策划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是新闻策划的主体之一。谈新闻策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编辑策划。这里,主要探讨在当前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一、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其一,编辑策划是新闻传播传受关系由以“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变化的要求。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以传者为本位,不够重视受众的需求,许多新闻媒体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播你听(看),我编你读”,…  相似文献   

15.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关照着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从新闻传播学传统的研究思路出发,结合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实际,通过对女性传者、媒介内容和女性受众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考察女性主义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问题探索社会性别传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一些业内人士再次提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究竟是“媒体本位”还是“受众本位”的辩题,做为一种学术观点,也许本文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都市快报》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陕西最早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自2002年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已为陕西老百姓所熟知。和其他民生新闻类栏目一样,《都市快报》取材软性,播报方式软化,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迎合了本土受众的新闻需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新闻传播活动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每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任菲 《青年记者》2012,(11):40-41
所谓本位,就是人类思维及行动的最根本的起点、出发点和着眼点.受众本位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国内传播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在当时被视为国内新闻观念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受众作为权利的主体来审视,从受众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主人、作为传播活动的轴心,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晓权、表达权、舆论监督权等权益意识出发,要求新闻改革的目标必须适应和满足受众的需要,维护受众的权和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中西新闻传播史各个不同时期的对照比较,得出中西新闻传播运行机制分别以传者为本位、以受众为本位的结论,并从文化传统、理论指导、办报主体、媒介体制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根源,最后辩证地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各自的利弊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