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如今,快乐体育思想的引进,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带来了全新气息和有益启示,同时也引起了体育教法体系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的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创新既要重视体育观念的创新,真正树立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主体体育观和适度体育观,又要重视体育行为的创新,切实做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被动练向主动练转变,由重视健身向全面体育转变,由重视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由强制体育向引发学生的体育需要转变,由重形式向重实质转变,由表层向深层转变和由孤立化向整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乔浦 《新疆教育》2013,(15):167-167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阎风雷 《考试周刊》2014,(89):103-10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高校体育的课程改革、人文性和终身体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转变的必然。"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现代教育观,就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合,倡导终身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5.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体育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的全面展现,它强调体育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价值,体育人文精神应实现三个转变: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从金钱至上向物质与精神双重效益转变。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体育转型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体育教学正在从一般性科目向功能性科目转变,更加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体育转型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提档升级。本文立足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从体育转型视角出发,寻求有效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从体育教学育人观念的演进历程来看,体育教育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也实现了"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并且更加注重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这些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导未来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向现代的"智能型"教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体育学科以其自身的鲜明特性,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教学环境、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现代互动教学模式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探索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罗淑敏 《福建教育》2005,(10A):41-41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育正处于从具体运演阶段向形式运演阶段的转变过程中,这时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由初级阶段(感知觉、注意、兴趣等)向高级阶段(动机、需要、体验、评价等)逐步转变。因此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全面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年来我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从“三基教育”向“中国特色、终身体育、个性发 展”方向转变;管理由“经验、制度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学校体育目 标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文化”等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运动行为目标的多元目标体系转变;课程体系由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主向“健身、娱乐、生 活、协作、竞争”教育为主发展;教学方法由“传习式”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深入;体育教学模式由“认知模式”向“认、知、行、创造”的综合 模式转变.标示着学校体育从理论结构到实践体系都在向着科学化、整体化、生活化、终身化 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乐立新 《陕西教育》2007,(11):71-7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为培养适合未来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顺应新课改的大潮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必经之路。文章从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德育应贯穿体育教学始终、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教学过程中抓好"反客为主"、由体育活动向自我心理调控的转变五方面内容阐述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体育观念有了重新认识,因而也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出教学指导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新纲要的引领下,体育课程教学有必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学生逐渐从原来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技能向主动学习转变。从原来的被动获取基本技能,动作,基本技术向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转变,从原来培养学生兴趣向学生主动注重学习兴趣转变。通过这些转变,从而养成终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原来让学生满足达标要求向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转变,将原来被动接受体育知识,机械练习向发展个性教育转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纲要的理念下,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充分肯定,这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此我就平时在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霞 《考试周刊》2012,(60):91-91
体育教学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体育教学中应运用和掌握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基本理论。师生形成一种合作伙伴、相互促进、师生平等的关系.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加强学法研究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4):147-148
本文着重从体育教学中学法研究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恰当巧妙运用适当学法,对推动学校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