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人由无知变有知,由愚昧变聪明,由不谙事理到通情达理,学会和自然、和人相处。教育可以把一个野蛮人变为文明人.可以把一个凶残的人变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由教育完成的这些功能,使一个生物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这都是教育正常的、基本的功能。但是还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这种教育也能让他们变为“庸才”。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切入人的规范,使人是其所是而成其为人.通过教育,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把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开发出来,使其升华、丰富,并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建立根本的精神联系,帮助受教育者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所以一切教育的基本信条就是使人学真.用政治去"化"教育和教育的"产业化"的倾向,都是对教育的背叛.它将使人不成其为人而成为"工具","工具性"的人只认一样东西:实利.当把"发展是硬道理"实际偷换为"捞钱是硬道理"时,"金钱"就真的成"万岁"了.如果教育真的沦为追逐"金钱"的工具,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能给人类世界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3.
生存论哲学指导下的"人之生存"要求教育必须摆脱工具性、功利性的异化现象,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的奴役,注重人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与生命个体的融合,使教育真正由人之生存中的"谋生"手段变为引导人"乐生"的一种方式。"人之生存"语境下的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即教育的发生与作用都应从促进作为生存个体的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者其他附加功能的实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其应然状态,并且不论在何种社会中都能发挥其作用———即促使个体由自然走向自觉自由,成为创造性的存在,成为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入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也能变成“庸才”。它不需要有多深的水平,在特定的环境下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而且简单易行。仅以学校教育而论,下面几种方法都卓有成效,而且屡用屡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6.
主体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有了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把这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统一实现为出发点,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称为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更强调教育的人文功能--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  相似文献   

9.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其本质是对人生的关切,目的是借助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以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 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科学使人聪明、使人进步,迷信使人愚昧、使人落后,甚至使人毁灭。近年来,愚昧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算命看相生意兴隆;有病不求医,以香灰、塘水、跳神、思神来治病的事屡见不鲜,更加荒唐的是有些干部居然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乱语,把好端端的新建楼...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教育系统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教育内容的创造者还是教育手段的制造者,无论是教育活动直接的参与者还是间接参与的社会人,无不与"人"密切相关.而关于人的最基本的问题则是"人究竟如何存在?"即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所谓人的存在方式,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即个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群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其中每一层次又包括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具体的、可观测描述的人的存在方式.穷究教育研究的各方面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存在方式"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把"人的存在方式"作为教育哲学方法论命题之一加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科学使人聪明、使人进步,迷信使人愚昧、使人落后,甚至使人毁灭。近年来,愚昧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算命看相生意兴隆;有病不求医,以香灰、塘水、跳神、思神来治病的事屡见不鲜,更加荒唐的是有些干部居然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乱语,把好端端的新建楼房推倒重建。发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一些基层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还远远没有达到破除迷信的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教育应运而生,而教育的产生又反过来促成了未来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变。可以说,正是教育的种种施为才使人向未来敞开,占有自己的本质。现代社会是复杂的风险社会,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敞开自身,以培养适应未来的根基深厚、自我度越、合群志道的人。适度地增加制度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由度,使教育者成为受教育者的护道人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换言之,敞开的教育既意味着介入,也代表着护持。  相似文献   

1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观的实践转向 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无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的社会化活动,还是一种人格提升行动,都是在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对象化活动中发生的.因此,教育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看作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教育的功能是由课程活动承担的,教育的目的也是通过课程实践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吕艳艳 《考试周刊》2013,(71):172-173
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能使人变善,从而变得高尚的行动.""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长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德育作为教育的一大支柱,如何利用当今广受欢迎的影视材料推进教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笔者认为影视如果能与德育教育很好地整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理论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自由,实施"主体性德育";应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由",变"规范教育"为"发展教育";要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实现"实践德育";应把科学"自由观"列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与职业的关系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黄炎培认为,职业是人的存在方式,职业的多样性表明人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从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从现实的角度看,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但人最终将选择特定的一种或者几种职业,从而使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达到相对确定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要求把职业指导看成是教育、培养和援助的过程.在对人与职业关系的把握上,黄炎培认为只能借助于科学方法.黄炎培的这些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深化了人们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但也因时代原因,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识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识水平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使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不但认识自然生命,还要认识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存,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革新首要的就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的革新。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新理念已越来越深人人心。中国的教育正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可以说,现代化的教育观就是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从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出发,面向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素质教育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在自己天赋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发展,不断进步,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