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化与容克经济政治利益上的一致 ,使容克成为德国工业化的推进力量。德国工业化起步虽晚 ,但发展十分迅猛 ,容克主导下的国家政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俾斯麦下台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1815年,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的一个容克贵族世家。他性格刚强、政治手腕强硬。1862年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俾斯麦就任首相后,立即推行代表容克贵族利益的“铁血政策”。  相似文献   

3.
德国在近代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走的是一条容克资产阶级式道路,即改革之路。它的工业化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这不仅对德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导致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4.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德国以保守的方式完成向现代化的过渡,容克贵族仍占据高位,他们不愿改革社会;其二,在农村普鲁士道路造成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对现实不满的农民成了纳粹的主要群众基础;其三,社会流动机制不畅,致使中下层社会衍变为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5.
近代德国民族主义从反对民族压迫、要求民族统一,蜕变为以扩张为特征的民族沙文主义,问题在于其原因与后果之间存在相悖现象。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分裂状况是导致德国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体制与现实则构成其相关要素,它所带来的后果是专制主义的确立与巩固、容克与资产阶级联合统治、军国主义的承继与思想文化上的强权意识。这种前后期的指归差异不可避免地使德国民族主义发生偏离。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1871年德国统一后欧洲外交格局有哪些变化? 答: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以“铁和血”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促使欧洲外交格局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甚至也影响到下一个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使得当时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巴黎移向柏林。德国既有中世纪条顿骑士团的尚武精神,又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扩张传统,所以德国的强大构成对邻国的威胁。德国战胜法国迫使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税同盟作为德国经济统一的基础.合乎逻辑地成为德国政治统一的经济基础.关税同盟从倡导之日起便具有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商品、资本和劳动的相互运动.使德国在政治统一之前.实现了经济统一.为德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加速了德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要更好地了解德国的经济现代化.必须对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原因、形成及其对德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作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俾斯麦一生侍奉过普鲁士和德国四位君主,号称“铁血宰相”,其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国高校教科书中都说他是位君主主义者。“1848年时期……被认为是保王党中之保王党。作为一个专制主义者和保守派,他长期以来以同情的态度把奥地利看作是君主制的保障及拦阴民主浪潮的防波堤”“俾斯麦……他狂热地维护容克的特权和君主制度”“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毕生所为就是维护容克的特权和强有力的王权”。  相似文献   

10.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生于普鲁士王国一个中上等容克家庭。1862-1890年间出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及外交大臣,并于1871-1890年兼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和外交大臣。俾斯麦执政期间,推行“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使统一后的德国逐步确立起在欧陆的霸权,从而使他成为容克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此,本文就从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形成、实践、结果及其评价诸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正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以"三世六别"论证政制改革的必然趋向,援引"政体本于国情"之说,阐述政改途径的多样性。进而提出,中国政制改革应以"变官制"为要,走"拾级而升"的渐进性变革之路;政制改革须与社会经济、政局、舆论、国际政治协调运作;而"开民智"、"伸民权"乃实现政制近代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容易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反过来,政治的不稳定又使现代化进程发生中断。政治稳定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推动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政治可持续稳定是在政治稳定中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维护政治稳定,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政治可持续稳定必须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13.
“稳定压倒一切”,政治稳定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政治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就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的基本内涵、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政治稳定的实现途径、进行阐述,以加深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指导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分级办学”和“以县为主”体制出台的背景分析中,容易发现,与“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构成强烈反差的是,它们只不过是国家宏观财政体制变革与稳定农村社会的一种政治考量和滞后安排而已。这就表明,在各级政府的实际现代化战略中,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实际上只是处于一种十分“边缘化”的位置上。农村教育的这一尴尬境遇,只有通过国家高层做出实质性的政治决定,才可能从根本加以扭转与改观。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形成了他的“政治革新”思想;在文化思想上主张从文化工具、文化内容到意识形态的改革,形成了他的“文化革新”思想。黄遵宪的革新思想深刻而又超前,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起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巳实现了工业化,现巳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虽然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动态地研究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1898年,清政府进行了以“因时制宜”上谕所涉内容为核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既非“洋务运动”的简单延续,也不能看做是戊戌“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形成了某种共识,因而这次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其达到的深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而且大部分得到或多或少的执行。也正因为如此,改革使清政府体制中一系列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无论对哪一派的改革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推进改革时必须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对德国民法到底应持何种态度,在当代中国学界出现了重大分歧。在此背景下,《德国民法典》的贡献与局限,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德国债法现代化改革说明德国社会正在对《德国民法典》的局限进行超越,我国应从《德国民法典》中汲取营养,总结教益。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现代化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政党发展普遍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党的领导方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表现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领导决策的科学化,领导方式的民主化,领导方式的法制化。要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现代化,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机制,改革"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着力解决好党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机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