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9,(9):773-77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总结电子竞技运动开展现状,分析电子竞技运动为何要"入奥",以及有哪些因素推动电子竞技"入奥",并根据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与实际情况提出了电子竞技运动进入奥运会的相关发展策略: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电子竞技运动,提高电子竞技国际影响力;推进电子竞技专业场馆建设,开拓全新文化传播模式;重视深度学习算法与电子竞技的结合,开发人工智能市场。  相似文献   

2.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在我国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方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加大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宣传、提高电子竞技运动水平、加快产业步伐、完善电子竞技运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文  王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0):109-110,122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运作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致使我国在电子竞技运动规范管理和产业链的开发力度等方面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滞后的对策,使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影响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以及其产业链中的各要素,并构建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的系统发展模式。结果表明:电子竞技产业链由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4大块组成,电子竞技比赛和电子竞技运动员是形成产业链的两大核心要素。该研究旨在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以后,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得到迅猛发展.为进一步适应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2006年9月27日颁布了《全国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办法》等五大管理规定.为了进一步阐明电子竞技的概念和定义,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对比分析,主要阐明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形式、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管理和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未来,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职业足球近10年发展述评——经济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认识现代竞技体育家族中的新成员———电子竞技运动,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在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起源、发展脉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电子竞技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功能及其发展进行探讨。认为:电子竞技运动以其流行的社会文化要素和独特魁力吸引亿万青少年,使其狂热地投入到这股新兴的运动时尚潮流中,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现代生活;电子竞技运动创造了一种非冲突性的、娱乐休闲的,以及有理想化价值的身体娱乐活动;有着独有的将体育与信息化相结合发挥到最极致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发展迅猛,但参与者由此而产生的有悖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的收集,采用伦理学价值分析法对电子竞技运动中出现的有悖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找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电子竞技运动的契合点,对电子竞技伦理道德思想重新进行构建,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和谐和规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电子竞技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这是把电子竞技列为全国第99个体育项目的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电子竞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2000,21(3):1-5,57
首先强调指出,以往对奥运信念的理解有误,与奥运格言相一致的奥运信念短语应是,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接着分析了由于谬解奥运信念而导出的奥运目标错位、奥申由热变冷、预诺奥运金牌等一系列问题,提倡参与奥运竞争以助培育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路标牌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如何将青奥会打造成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盛会进行深入研究。在对青奥会总体认识和新加坡青奥会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奥林匹克运动盛会中的3个核心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青奥盛会探索道路中4个路标牌建设的构想。主要表现为:导引牌——抓重点、多渠道的开展宣传工作;操作牌——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实践牌——积极做好互动交流活动;鉴证牌——实事求是地把握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是最具典型的大型体育赛事,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举办一届成功奥运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的支持,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关系的对象、方式,并对洛杉矶奥运会、巴赛罗那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公共关系活动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开展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关系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期能对今后的大型体育赛事更好的筹办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关注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出色的奥运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包括组织模式的创新。回顾奥运会一百多年的历史,发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奥运会组织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政府和市场是成功组织奥运会的双翼,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奥运会由政府举办,政府失灵会导致奥运会亏损;单独靠市场运作,市场失灵会导致奥运会的组织混乱。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相结合,将不仅有利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且对组织体制和模式的创新留下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从全运会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性出发,见证、回顾并分析了全运会历程和近三届全运会竞赛规程总则,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运会赛事,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并且能有效整合优化体育资源.最后,阐述了完善全运会赛事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安徽省民运会能更好的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存在关联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主体观念,淡化奖牌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计划合理结合;积极推进安徽省优势项目进入全国民运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奥运TOP 计划与中国企业介入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实践证明,中国残疾人举重队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5金4银6铜的优异成绩昭示了准备雅典残奥会的训练是成功的,技术是规范的、标准的、世界一流的。雅典残奥会举重比赛任务圆满完成,再次验证了中国残联实施科技攻关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此也开创了残疾人举重项目教练员、科技人员、运动员三位一体密切融合、衔接贯通、互为依托的科学化训练系统工程先河,将会为准备2008年残奥会提供极其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简析了NBA全明星赛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夺目的明星基础、成熟的包装设计、全球化的发展策略和不断创新的明星表演思维;剖析了NBA全明星赛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NBA全明星赛是NBA职业联盟发展的历史驱动,是美国好莱坞娱乐精神的体现,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体现,是美国多元文化、青少年和残疾人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现。指出了我国CBA全明星赛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模仿过度、创新不足,只见比赛、娱乐不足,场馆软硬件服务不足,主办方运营困难重重。最后,指出了NBA全明星赛对CBA全明星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奥运礼仪在高校中的传播与普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奥运礼仪为突破口,将"人文奥运"落实到可操作的实践中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奥运礼仪知识和意识.目的在于通过在高校传播与普及奥运礼仪,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文奥运",更好的理解奥运会,更好地为奥运会服务,从而有效保障2008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第12 届雅典残奥会举重项目科技攻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运动和大强度运动对大鼠海马CAⅠ区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大鼠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海马CAⅠ区NOS的表达。结果:在海马CAⅠ区锥体层和分子层内,可以明显观察到神经元胞浆内有nNOS、iNOS和eNOS阳性表达,分子层内部分神经元细胞核可见三者的阳性表达。三种NOS阳性表达均为中等强度运动组〉大强度运动组〉对照组,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强度运动促进了NOS在海马CAⅠ区的表达,而中等强度运动更为明显。推测不同强度运动大鼠NOS在海马CAⅠ区的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及中枢疲劳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