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主体性教学,把握主体性教学主旨,促进学生主体归位。为此,必须厘清主体、主体性、主旨、教材主旨、教学主旨等概念的关系,正确认识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客观必然性,遵守主体性理论及主体间性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及现代学习中心理论,把握学生主体及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失位的现状与原因,积极探索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现主体归位的路径,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灵活运用主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促使学生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充分肯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于主体性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主体间性理论自身的缺陷,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美学界、文学界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几大误区。最后,在对“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术语作充分的解释的前提下,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出路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交往哲学理论的核心。主体间性教学研究是对主体性教学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情感虚假化、形式套路化、内容成人化、评价缺乏客观性等种种缺乏主体性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主体间性教学的理论特征,以主体间性教学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儿童性、生活性、创造性、情感化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应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便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崔赢素 《林区教学》2012,(12):103-105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是把教育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交流,从而奠定了教育是人性本真的存在方式。立足于主体间性理论和健美操教学的现实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在健美操主体性教学基础上,对主体间性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一条走出主体性教学困境,适应健美操教学改革要求的主体间性教学之路,为深化健美操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析师生交往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师生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淡化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倾向,建构生命课堂的模式.使课堂成为彰显主体间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确认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研究,提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写主体性,它们具有相对性、联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主体间性便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主体间性指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淡化权威、消解中心;倡导“原创性”;鼓励误读等能有效促进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教育主体(指导者)和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主体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在本体论意义下正常的教学交往促使有意识的主体(人)获得并发展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说明交往会发生异化,则教学交往随之发生异化:指导者主体把学习者当做客体对待,这一过程中的两主体逐渐丧失主体间性与个人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教育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针对教育目的,主要是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教学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的主客体二元关系属性,朝着交互主体的方向演进。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扬弃并发展了传统的主体性外语教学法,为法语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为实践路径,实现法语教学的主体间性转变,有利于法语学科的可持续性,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均衡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从哲学领域引入教育领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的主体间性表明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工具,更是人们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使人与世界充分交谈,使存在的意义显现。语言的主体间性确立了对话理论,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外语教学应该建立动态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两个语言世界和世界观之间构建桥梁,同时更要培育师生完整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我国早期关于教学活动的研究分为教学活动主体观和教学活动本质观两个方面。主体观的研究主要有单主体观、双主体观、主导主体观和主体间性观,教学活动本质观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交往说、认识发展说、生命说和多本质说。关照教学活动主体观的公共性、本质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未来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3.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巴马斯创建的全新理论架构。交往行为理论关于其运行境域、类型与合理性以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等问题的论述,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行为囿于生活世界之中”“课堂教学行为需以合乎理性为基础”“课堂教学行为应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统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它具有整体性、平等性、理解性等特点,要实现师幼互动的主体间性,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做到:关注每一位幼儿、统整教学内容、统整教学方式方法;创设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合理进行角色定位;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体间教育实验以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在基础教育研究性学科教学、科学发展新学校建设和知行统一高校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和教学活动中,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促进学校改进、师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创造性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师生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师生主体性,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体间性的多媒体教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使师生在现代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和共享,一直以来为理论学术界所关注,根据对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模型的创新可以发现,主体间性理论较好地化解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诸多问题与障碍。因此,积极探索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路径对实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9.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主体问性转向的融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方式选择等问题。在明确在主体间性转向维度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教师问、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三个环节;践行学生主体、互动教学、共同发展等理念;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老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研讨,认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文章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所谓新模式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证和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