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诗的汉语形式本体意识的确立,旨在汉语诗性智慧的开发,激活和拓展汉语表现的崭新空间,达到现代生命诗意的本真实现。本文联系优秀的诗歌文本,发掘汉诗的形音义一体的特点及独特表现力,论证了新诗找回汉语诗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语言建设——兼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诗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诗创作普遍存在着散化与口语化的误区,为此应注重新诗的语言建设。规范新诗的语言,注重新诗的“诗性要求”,使其新诗朝着“明朗的语言、象征向手法、中国的内涵”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竹节式结构特征指汉语字词序列的组接仿佛“竹节”排列,规定了汉语诗化的节奏和音韵。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以古代汉语单音节为主的竹节结构,形成了一套臻于严密的诗的“律令”。五四白话文运动以破坏这个诗性结构为代价促成了新诗的诞生,新诗近百年变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受以双音节为主的现代汉语竹节结构诗化特征制约的过程。寻找现代汉语竹节式结构与诗歌特征契合的规律,对新诗的发展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文教学忽略汉语的诗意本质,忽视诗教传统,导致语文教学丧失诗意, 教学效率低下。“新诗进课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从精神层面看,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观照世界、把握现实、关注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汉语的真挚感情;从活动层面来认识,它有助于教师以新诗作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给阅读以诗性奠基,给作文以诗意享受,给学生以诗意润泽,增强语文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和新诗格律的"三原则"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扭转新诗散文化偏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闻一多的新诗语言源于当时的白话、口语但又经过了诗性规范,提升到了艺术的理想领域,他以自己的新诗创作实践为新诗语言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中学语文新诗课堂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解读能力;加强新诗朗读教学;重视新诗写作教学,开发学生"诗性"思维。新诗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关新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必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学界对百年新诗的反思,有很多直接针对汉语诗歌本源的发声。新诗既然仍用汉语写作,那么在汉语的本源上,新诗与古典如何一脉相承?更多地接受西方翻译诗歌影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诗,如何重新找回汉语的气质,或者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一些有志于此业的诗人和学者曾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沈奇先生曾指出:"汉语是汉语诗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对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为坚持自由诗理论,即不要格律;一为试图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发现古今共同的规律,建立古今通用的理论;另外就是直接照搬西方诗歌的格律理论。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根本差别,即双音节与单音节的差别,最终促使现代汉语取代了古代汉语,新诗取代了古诗,使新诗固定的格律最终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11.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以新诗的形体建设为重心的诗体建设,适度规范诗形。目前新诗界的“诗体重建”运动更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27-32,37
本文以《2 0 0 0年中国诗歌精选》为例 ,对当前中国诗歌的创作状况作了大致的概括 ,指出当前中国诗歌存在着六大现象 :一、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 ;二、抒情基调的极端个人化 ;三、诗意的过分哲理化 ;四、语言运用的随意化 ;五、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音乐的退化 ;六、诗情的“矮化”和“大诗”的隐退。这些现象显示了中国诗歌在艺术探索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齐梁两代文学紧密相承,所以历来把齐梁两代文学视为一体。齐梁诗歌一向遭受批评,被认为是"华艳"、"轻靡"、"唯美主义"诗风的代表,虽近年来这种简单化的弊病有所纠正,但对齐梁诗风进行深入剖析的并不多。齐梁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较大。本文试从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题材及诗歌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论述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诗歌团体,形成了风格多样的诗歌派别,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代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用绘画领域李思训的北宗、王维的南宗,来对应诗歌领域写实派的杜甫、神韵派的王维,说明中国旧诗、画在正宗、正统批判标准上存在分歧。实际上,绘画的“南、北宗说”编排体系混乱,且“南、北宗说”主要是针对山水画,难以概括整个绘画领域的全貌,因而在推理上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对于中国旧诗而言,钱钟书赞同“神韵无处不在”之说,那么杜诗也就成了最富神韵的典范,就不能与王诗的神韵构成对立。中国诗坛的头把交椅虽然不是王维,但广义上的神韵派却堪称中国旧诗的正统。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