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学科分类体系中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既体现了知识发展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又满足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时代指向。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学科分类体系中“交叉学科”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交叉学科体系,学科目录修订过程中的背景研究、征求建议、召开会议和公示结果等环节都延续了其统计服务功能。相比之下,中国的交叉学科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展现出规范指令性的特点,下一步还需要构建以动态管理和准确把握为原则的“交叉学科”门类管理体制,建立以实践创新为目标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学科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
“交叉学科”学科门类设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加"交叉学科"门类是科研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我国"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内涵、结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是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与探索,明晰其布局现状与建设经验是高校优化学科办学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应有之义。研究基于教育部最新发布自设交叉学科办学名单和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了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整体布局特征、编组模式以及主要建设方式。结果表明,学科、门类、高校均呈现“差序”分布格局;西部地区按下了“交叉学科”建设“快车键”;“工医理农”等门类的支撑学科更加“专精”,“文哲法教育”等门类的支撑学科更加多元。支撑学科布局上呈现内生联动模式、主干引领模式、多门类整合模式。自设交叉学科建设方式包括“老系所新学科”“组建新部院”“多系所共带”“组建新室新中心”。完善自设交叉学科建设,要加强“三位一体”创新逻辑建设,即树立广阔的交叉学科意识,增设“交叉学系”“交叉学院”,从“支持力”“推力”与“拉力”方面优化现有制度。  相似文献   

4.
创新学科布局 规范院系设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我国名牌大学纷纷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向学科布局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名牌大学的学科综合化程度还不高,学院设置大多数以一级学科为基础(59%),按学科大类设置的学院仅占31%左右;相比之下,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学院中81%按学科大类设置。同时,我国实行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各自独立运行的模式,存在名称差异大、代码不统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等现象。为加快我国名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我们借鉴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设置及世界著名大学学院设置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国家制订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科门类,规范一级学科设置、淡化二级学科,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预留发展空间;名牌大学整合院系体制,减少学院数量,提高学院设置的学科层次,按学科大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2002-2005年间我国学位授予单位在农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现状,研究了农学门类自主设置学科的特征,分析了农学门类自主设置学科的交叉学科趋势,并对自主设置学科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交叉学科的产生是学科发展逻辑、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首批设立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学科,是从传统半导体领域中演进产生的新兴学科。文章提出要以大学科观构建集成电路学科的理论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实际问题为方向,搭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学科分类主要指学理及统计上的分类。交叉学科在目录中的位置与学科发展的成熟度有关。交叉学科的设置除因学科自然分化而设立外,大体可分为多主体合作型、优势领域扶持型、人才培养导向型及研究问题导向型四个类别,具有项目化、多样性、合作性、时限性等特征。对交叉学科的评价注重绩效并考虑交叉合作对科研及育人目标的贡献度。德国最重要的科学政策咨询机构认为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具有平等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阶段需要注重学科训练,交叉学科的学习主要应在硕士阶段开展,关键在于问题牵引和环境创设。  相似文献   

8.
交叉学科进入学科目录,标志着交叉学科在制度上获得正式学术身份。为了解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情况,在2021年对46所研究生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2 893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受国家学科政策驱动,高校教师对交叉学科未来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学科交叉跨度集中于学科大类;交叉学科设置兼具多维向度目的;交叉学科组织形式多样;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交叉科研,交叉学科科研产出以学术论文为主。为促进交叉学科内涵式发展,大学深化大类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创设多元激励机制,为交叉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升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国际化水平;探索交叉学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耦合路径。  相似文献   

9.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是健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以我国高校2019-2021年连续三年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为基础数据,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总结了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基本特征,对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的均衡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测度,并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学科门类的集聚优势、各交叉学科的连接度、交叉学科间的凝聚性进行多维定量测度。结合定量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目前交叉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从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设置存在障碍 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如果接近成型的交叉学科都很难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处于起步阶段的跨学科研究的动力难免不足。  相似文献   

11.
The introduction of discipline standards in Australia has required a comprehensive rethinking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urricula from first year through to grad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to facilitate academics’ engagement with discipline standard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first-year curricula. The model supports discipline-focus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integrates consideration of discipline threshold learning outcomes, first-year pedagogy principles, and discipline threshold concepts.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using strategies that were applied, tested, and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workshops across five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2.
内在的理论体系与外在的组织建制是学科建设两大重要维度。作为“大科学”时代的新兴学科,研究生教育学应当采取“由外向内”的路径开展学科建设。在四十年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学已通过“内外兼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绩。在组织建制上,形成了国家、省市二级专业学会、高校和第三方组织共同支撑的研究机构、依托自设二级学科搭建的专门人才培养单位以及专门的学术期刊;在理论体系建设上,明晰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特殊性,并在基本理论研究、招考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质量评价研究以及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形成了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外聚内观”:进一步汇聚合力,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加强组织建制的建设;进一步以“前沿知识”为逻辑起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基本问题研究,推动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相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的概念自2018年在教育部“四新”建设中得到明确表述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学科都重新审视了新时代国家对人文与社会学科建设提出的新命题,试图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角度加以回答。本身就跨人文与社会的外语学科概莫能外。从“新外语”,到“大外语”,很多专家就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图从对“新文科”的解读入手,对“新文科”之“新”对外语学科提出的挑战以及外语学科可能的应对提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boundarie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the formation of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d analyzes boundary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uoxue (“national studies” or “Chinese classics”) as a disciplin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ndary-work. To establish guoxue as a discipline, proponents of the discipline have proposed the knowledge strategies of “new guoxue” and “broad guoxue,” so as to dispel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guoxue and the exter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proponents have emphasi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hip, and also made analogy to Western Sinology, to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 holistic “discipline of guoxue.” However, these strategies and efforts have not achieved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guoxue as a discipline.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guoxue studies are, to a very great extent, embedd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knowledge boundaries between guoxue and these disciplines are fuzz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lacks driving force from daily research practices. The process of to build a guoxue discipline can contribute to reflect on the existing discipline governance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5.
学科间的卓越集群发展是维系存在意义上的大学社群组织有效运行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它需要依靠学科共同体间的信任与合作来达成交叉融合渗透的交往共识。这种交往共识需要学科规范的调节,因为学科规范是学科发展所应坚守的共同道德与内在契约,而学科间的恶性竞争与盲目攀比是对学科场域共同道德的破坏。学科治理是维系学科共同道德的“强制善”,它以学科向善发展与理性育人为价值基础,塑造学科服务社会重大现实需求的公共性,凸显知识创造价值的社会共在责任,呼唤学科共同体理性治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轻工类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分别从学科、学科群、学科系统三个维度观测其学科分布情况,发现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普遍面临着学科内容老化严重、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科发展潜力受限等问题。基于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确立"学科特色型"办学定位,重视"学科生态"结构调整,遵循"社会需求"服务逻辑,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roposals to prepare disciplinary stewards and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for collective stewardship can be framed in two ways. The dominant frame emphasizes disciplinary caretaking and lends comparatively less attention to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A second frame is grounded in the social ecology of particular disciplines, their fast-changing university homes, and society’s complex need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especially those that no longer fit inside the long-standing boundaries of particular disciplines and their specialties. Reformist and transformative stewardship in this second frame prioritizes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connected disciplines characterized by new boundaries and bridging mechanism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ching, and outreach/engagement. This frame also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a helping discipline. Questions remain about how leaders will persuade, support, and reward career-oriented, specialized faculty members to engage in all such acts of stewardship for Kinesiology alongside their customary concern for their respective sub-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