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随着对教育以及教师的要求日益高涨,特别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确保教师的适应性和专业性,日本决定导入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本文试对日本的教师资格证更新制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等进行解析,以期对正处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充斥着现代教育的信息系统,校园教育提倡网络化与信息化。校园网络安全,也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越来越重要,校园网络系统,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网络环境。但是,目前的校园网络存在着许多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保有 《甘肃教育》2014,(12):30-30
正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教育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在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进程中,有效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打造平安、和谐校园,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合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在学校安全法制教育的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与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整  相似文献   

4.
学校安全教育,责任重于泰山。耳闻目睹了一幕幕校园惨剧,我们在为生命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该对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制度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与检点,在痛定思痛中明晰:制度管理怎样为学校安全  相似文献   

5.
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安全教育,责任重于泰山。耳闻目睹了一幕幕校园惨剧,我们在为生命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该对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制度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与检点,在痛定思痛中明晰:制度管理怎样为学校安全教育“保驾护航”。诚然,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校园安全教育的热潮,有关安全教育的规章应有尽有,安全管理的责任书层层签订,各种应急预案也纷纷出炉……然而我们的制度管理是否就没有“盲点”和“疏漏”了呢?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应当怎样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首先应是平安校园。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障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当把安全教育和维护教学秩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相关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抓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抓好校风校纪建设。学校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建立健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开展一些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珍爱生命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美丽、舒适、充满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大于天。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是要将各项安全制度、规程落实更深、更精、更细,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学校认真审视校园安全形势,围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工作目标,积极行动,加强管理,做到安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人口密集的重要场所,学校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胡锦涛指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湖北省正式启动,承载着教育梦想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更加深入地走进了省内各高中学校。学校作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体,需要打造一个积极的、活跃的学习型校园,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设学习型校园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黄锋 《教育》2015,(10):74
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教育又是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初中学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严重威胁着初中学校的安全稳定。因此,必须结合当前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初中学校校园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笔者在初中学校教育多年,针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深有体会,如下是笔者对初中学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不成熟的看法。初中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初中生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初中生安全教育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安全、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应把握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参照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立学校特色课程目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确立核心课程并搭建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结构,延展校外课程,衡量不同劳动教育内容的比例关系;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物资及安全保障;将课程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劳动主体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评估课程效果,使课程保持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4.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是增强人文教育育人效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个案,对29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体系及改善学校文化环境等方面均有突出的需求。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内涵、强化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优化大学人文课程结构、改进人文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充分挖掘科学蕴含的人文精神、重视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应该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素养两个层面开发隐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女子高中是美国单性别教育的重要体现。私立女子高中由于开办历史较长且女性人才辈出而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其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美国学校女性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通过对波特女子高中课程理念、课程状况、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校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开发课程,发展跨学科课程,重视科学技术类课程,并积极营造促进女生发展的校园氛围,以致力于将女性培养成世界公民。该校教育成果斐然,曾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一女子寄宿高中”。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调查表明,新课程视野下初中校长学校价值观选择的基本特征为:总体以求稳、安定为主导;具有竞争、改革的倾向;有追求创新、特色的愿望。不同类型及所属不同学校的校长,对各价值观反映项目重视程度选择总体看差异性明显,体现了现代学校校长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建议进一步树立改革思想,建立竞争机制;健全校园安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校长减压;加强培训,树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校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洁英 《教育研究》2005,26(8):32-35,57
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